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其中,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量则决定了同一元素不同核素的存在,而电子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电子按照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共有7个主族和7个副族,以及三个Ⅷ族和一个零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能够显示出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则相反,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同一周期内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掌握元素周期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些性质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这种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性质也存在递变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它们的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而主要化合价则依次为+1、+2、+3、-4、+5、-3、+6、-2、+7和-1.此外,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质与水或酸置换、氢化物的化学式、与H2化合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酸碱性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对于同一周期内的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弱);而非金属性强(弱)的元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弱)。

在同一周期内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元素的性质进行判断。

例如,第三周期的元素中,Na的金属性强于Mg和Al,而碱性则是NaOH>Mg(OH)2>Al(OH)3.在同一主族内比较时,元素的性质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金属元素的性质可以通过其金属性、还原性和氧化性来描述。

在这三个方面,Li的性质最为惰性,而Cs最为活泼。

对于碱金属元素,其与酸或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为Li<Na<K<Rb<Cs,而在碱性方面,XXX<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可以通过其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来描述。

在这些方面,F的性质最为活泼,而I最为惰性。

对于卤族元素,其酸性的强弱为HF<XXX<HBr<HI。

在单质与氢气反应方面,Si的性质最为惰性,而Cl最为活泼。

比较粒子的半径时,可以通过比较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来判断。

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而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离子键和共价键是两种常见的化学键。

离子键通过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形成,而共价键则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但可能也含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则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是共价键的两种类型。

极性共价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如H-Cl,而非极性共价键由同种原子形成,如Cl-Cl。

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时,需要注意电荷和方括号的使用。

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需要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并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则不需要使用方括号。

化学反应中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则会释放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当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包括燃烧和酸碱中和反应,以及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等。

而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铵盐和碱的反应,以及大多数分解反应则是常见的吸热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而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也不是所有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

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为不可再生资源,而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和沼气等则是可再生资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和焦炭等。

化学能可以通过电力和火力发电转化为电能。

火力发电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而原电池则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需要注意的是,原电池虽然清洁高效,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和低效的缺点。

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反应时间) 或 (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反应时间)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反应物性质、催化剂、表面积等因素。

3)速率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速率常数k表示,k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化学反应的限度1)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当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率将变为零,称为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2)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比例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K值越大,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趋势越明显。

3)Le Chatelier原理:当外界条件改变(如温度、压力、浓度等),会使反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也会发生改变。

4)化学反应速率的控制:通过控制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的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电极必须是导体,且具有不同的活泼性;(2)两个电极必须接触,可以通过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实现;(3)两个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在原电池中,负极通常使用较活泼的金属,会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较活泼金属-电子=金属阳离子。

负极会溶解,导致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通常使用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会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溶液中阳离子+电子=单质。

正极的反应通常伴随着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有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通常作为负极,而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如石墨)和氧化物(如MnO2)通常作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而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3)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4)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电极本身消耗和质量减小,而正极会发生还原反应,通常伴随着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步:(1)写出总反应方程式;(2)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将总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3)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是将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原电池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3)设计原电池;(4)研究金属的腐蚀。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可以用公式v(B) = (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反应时间) 或 (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反应时间)来表示。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反应物性质、催化剂、表面积等。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是指当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率将变为零。

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K值越大,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趋势越明显。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反应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控制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生成物产生量的变化率。

其计算公式为Δc(B)/Δt = Δn(B)/(ΔtV),单位为XXX)或mol/(L·min)。

其中B为溶液或气体,而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非瞬时速率。

另外,速率比和变化量比都等于方程式系数比。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内因主要由参加反应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而外因包括温度、催化剂、浓度、压强等。

其中,升高温度、加入正催化剂、增加反应物浓度以及增大压强都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此外,光(射线)、固体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以及原电池等也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而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其中正反应是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而逆反应则是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而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可以用逆、动、等、定、变五个关键词来概括。

具体来说,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当条件变化时,XXX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