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_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_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

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

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

但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你可以奏出无限的音乐。

”“我喜欢那样,我活得惯。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他用音乐来表达他看到的人和事,极尽其力,鲜明又生动。

也用音乐来填充自己,挥洒生命,可以放纵,像把所有的音符挤在最狭窄的指尖一泻而下的畅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适合的时间压下那一指黑键,听旋律的优雅和轻盈。

一流的钢琴家带着鄙视和嘲笑来到了船上的宴会,三曲终,他用皎洁潇洒的笑和一根琴弦点燃的烟,把钢琴家的高高在上烧得一干二净,把听者的情绪烧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抚平驱除,什么等级,什么高贵,不过如此,不堪一击。

自讨没趣的人,总缺少一份内心的安宁。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

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黑白交错的琴键弹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悦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弹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际遇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他奏响的是自由理想主义轻灵完美的挽歌。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近日心有所感,却码不出字来,发旧文一篇,抒怀解郁。

能玩转88个琴键的无限音乐世界,却无法面对纷繁的现实生活。

是对桃花源的坚守还是困顿于楚门世界,是纯粹不染尘埃不妥协的抗争还是脆弱玻璃心扛不起应负的重担?是跟从我心还是逃避认怂?不要说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童话,分明看到每个人心中的那艘船,没有绝世天才,没有英姿神采,还是想远离凡尘俗世、一地鸡毛,诗和远方似乎近在眼前。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会下船,也应该下船。

下船是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宿命,无法推却的重担。

彩云易散琉璃脆,困守在自我小世界,在现实中只会一地破碎。

钢琴师这样的人格很难成就爵士大师的世俗成功,大概率会成为落魄的小号手,即使他是天才。

所以不下船是对的,不下船成就一世传奇,下船就是世俗悲喜剧。

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遇到同样灵魂的人,我对影片的理解将会是不同的。

也是用键盘构筑世界,有才华有颜值,无担当无胆气,一手好牌困于心魔堕入凡尘。

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人们终于学会接受外界事、物、人的不完美,归根结底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是消极承受,改变能改变的,适应能适应的,放手无法忍耐的,学会与不完美和谐共存而且不放弃成长。

太多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已经不再成长,让人喟叹的是某些人原本资质不错让人艳羡,但在随后的岁月里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他还能搬出各种有理有据的借口,让人无法反驳,成功的搬起石头堵住了最后一丝成长的空间,不敢选择,不敢承担,不敢面对真实的内心需求,不敢追求,只因为惧怕失败,究其心理,始终无法接受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只能像驼鸟样拒绝世界,也拒绝了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现实中没有钢琴师,你只会看到一个怨天尤人,精神崩塌,甚至无法自立的真正的loser。

奉劝在影院泪水涟涟的妹子,在现实生活中碰见钢琴师这样的人最好远离,否则你的整个人生将充满泪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海上钢琴师》不像一个故事,更像一个寓言,无正式名姓、无任何身份记录、父母不详、一生不曾下船的音乐天才1900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构。

虚构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为了揭示天才与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别,也并非为了让我们探讨这种生活方式实现的可能,实际上是通过他来反观现代文明(他所在的船连接欧洲和美国,实际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友人max作为常人存在既是情节合理展开的需要(否则他的故事怎么被世人知晓),也便于同样作为常人的我们代入、思考和追问。

他为什么不下船?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么看待音乐上的决斗?他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这些问题,又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文明行进中,我们是否应该或有没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独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如果没有国籍、姓名、父母这些信息记录,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职业、才华、兴趣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比拼,还是应该像信仰般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当社会发展到看不到“尽头”,自我对环境没有掌控感的时候,人应该何去何从?天才钢琴师最终还是没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没有跳出88个黑白琴键,唯一可能让他从自己的生命暂时出走的爱情,也没能带他离开,因为他看到没有尽头的城市时,慌了。

我喜欢这个处理,有很多电影,都是用爱情来将人物打出常规,我承认爱情有让人冲动的魔力,但它只会让人暴露出新的侧面,而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或许,海上钢琴师的一生既是一个悲剧,又是另一种完美。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记得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

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

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

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

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

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

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

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

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我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

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

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

”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

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

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

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在众多影评中觅得这么一句话:凡人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过后走向万家灯火,各自喧闹。

在影片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之后读到这句话,心底蓦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画面。

当船头人高喊America时,原本徜徉于音乐的人群蜂拥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内,伴着他的'钢琴。

对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一擎。

他注定是孤独的。

他的所有的音乐才能,凝成一颗无法触碰的含泪明珠,化为不可揽怀的清冷月光。

音乐奏响时,众人为他燃起的灯火,仅是过眼烟云。

万家灯火捧出一世辉煌,与他无关。

人都是趋向利己性的,那些不为他驻足流连,赶着追逐自家灯火的人,我们无法归咎于他们。

他们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将海上钢琴师这样的境遇视为日常,无法体察其中的诗意与远方。

常人只是惊羡于烟花绽放时的夺目,却少有人为落幕时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间里讲述着的庸常繁琐,兀自生动与凋谢。

许许多多执拗的天才,以常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以远离万家灯火为代价,去装饰自己的精神家园。

而对此种人而言,把酒言欢者难寻,棋逢对手者难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万家赞誉更为珍贵。

他一生未曾离海,以身殉船。

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

凝望万家灯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说: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他说: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

他曾受陆地上所谓大师的挑战,第三曲慷慨昂扬,热汗淋漓。

现在想来,那是他在弹奏自己生命的华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而整部影片对于一九零零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

彷佛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彷佛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

要是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

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应。

彷佛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大概性的美好未来。

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一九零零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明美国,越是崎岖潦倒的人越是充满期待。

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驰。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消灭时期的开始。

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实在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

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许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部片子本身也许并不想表达什么意义,就象一九零零那样漫不全心的弹奏和忧郁,他很单纯,地道,迷茫,却不需要任何支撑力,就象在风暴中他也能优雅如常的弹奏着只属于他的华尔兹乐章,一九零零不停想听听海的呐喊,却最终没有上岸。

爱便爱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却便退却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

如许举重若轻的一生,象是从未放弃过梦想与寻求,又象是从未有过梦想与寻求。

就象海一样。

我觉得毛孔象通过了微电流,如许宿命的哲学的无法可想的对话,我们的生命也象一幅挂在墙上的画。

有什么样的色彩、怎样在尘土和光影中慢慢陈腐、怎样在某一天某一时刻悄无声息的失下来,或许都有过如许一次对话。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一些思考的。

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

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