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基、路面单元安全检查表

路基、路面单元安全检查表

2.2
砌石顶宽不小于0.8m,基底面向内倾斜,砌石高度不宜超过15m。砌石内、外坡率不宜陡于表
3
护脚路基:当填方路基受地形地物限制或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可采用护脚路基。护脚高度不宜超过5m,受水浸淹的路堤护脚,应予防护或加固。
JTGD30-2004第3.3.9条
4
边沟
JTGD30-2004第4.2.4条
12.3
为防止路基污染粒料垫层或为隔断地下水的影响,可在路基顶面设土工合成材料的隔离层。
13
半刚性材料基层适用以下范围
JTG D50-2006第6.1.3条
13.1
水泥稳定类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对冰冻地区、多雨潮湿地区宜用于下基层或底基层。石灰稳定类材料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以及三、四级公路的基层。
JTG D50-2006第6.1.5条
16
对旧沥青路面处理
JTG D50-2006第9.2.2条
16.1
沥青路面整体强度基本符合要求,车辙深度小于10mm,轻度裂缝而平整度及抗滑性能差时,可直接加铺罩面,恢复表面使用功能。
16.2
对中度、重度裂缝段宜视具体情况铣刨路面。不铣刨旧路面时,可对裂缝进行灌缝处理,修补松散、坑槽等,必要时采取防裂措施。对沥青层网裂、龟裂或沥青老化的路段,应进行铣刨并清除干净,设置粘层沥青。
JTG D50-2006第5.2.2条
12.1
防冻垫层应采用透水性好的粒料类材料,通过0.074mm筛孔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采用煤渣时,小于2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20%。
12.2
采用碎石和砂砾垫层时,最大粒径应与结构层厚度相协调,一般最大粒径应不超过结构层厚度的1/2,以保证形成骨架结构,提高结构层的稳定性。颗粒组成宜符合附录D的要求。
16.3
当整体强度不足时应加铺补强层,对严重裂缝的路段可根据路面开裂深度或结构破坏情况,确定挖除深度和范围。
17
沥青加铺层类型和厚度的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气候条件和投资状况,结合已有经验确定加铺层厚度。
JTG D50-2006第9.3.5条
17.1
沥青面层可由单层或双层组成,视具体情况增加调平层。C级以上交通的公路加铺沥青层的结构厚度,一般宜为100~180mm,其他公路宜为70~100mm。
JTGD30-2004第4.2.5条
5.2
截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设置位置、排水量、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
5.3
截水沟的水流应排至路界之外,不宜引入路堑边沟。
5.4
截水沟应进行防渗加固。
6
填方路基的要求
JTGD30-2004第7.12. 2条
6.1
风沙地区路基应以低路堤为主,填土高度应根据路堤上的风向、风速变化等情况确定,一般路堤高度宜比路基两侧50m范围内沙丘的平均高度高出0.3m~2m。当路线通过高大复合型沙垄或复合型沙丘链地段,路基高度以填方略大于挖方或接近平衡为宜。
11.3
采用贫混凝土沥青路面时,沥青层可为100~180mm,当采取防止反射裂缝措施时,沥青层可适当减薄。
11.4
当采用混合式沥青路面时,面层可选用两层式,沥青面层厚度宜为100~120mm,其下设柔性基层。柔性基层可为单层或双层,厚度宜为80~180mm。
12
垫层材料可选用粗砂、砂砾、碎石、煤渣、矿渣等粒料以及水泥或石灰煤渣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等。各级公路的排水垫层应视具体情况,使垫层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或铺至路基同宽。
7.6
半填半挖路基应将挖方侧路基适当加宽,上下两侧宜采用缓边坡,边坡变坡点处宜设成圆弧形,同时对上下边坡进行加固
8
路侧防沙工程的要求
JTGD30-2004第7.12.4条
8.1
在路基迎风侧,可利用柴草类等材料在路基迎风侧设置立式沙障固沙,有条件时可采用乔、灌结合的植物沙障。低立式沙障距离路基应大于20m,高立式沙障应大于50m。
8.4
在流沙危害严重的路段,路基两侧20m~30m范围内的地面应保持平顺,地上的突起物均应铲除,并予整平,形成平整带。
9
滨海路堤边坡坡面防护的要求:
JTGD30-2004第7.16.5条
9.1
外海侧护坡底部应设抛石棱体,其顶面高程应高于施工水位,顶宽不应小于1.0m。
9.2
外海侧坡脚应根据最大冲刷深度、地形、基础形式等采取妥善的护底措施,护底石厚度不应小于1.0m,宽度不应小于5m。
10
采用改性沥青的适用期情况
1.当用道路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指标要求时;
2.对交通量繁重、重载车较多的公路,沥青表面层宜选用改性沥青;并视实际情况中面层也可选用改性沥青或稠度低一号的沥青;
3.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酷气候条件的公路;
6.2
风沙地区填方路基应采用缓边坡或流线形横断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可采用分离式缓边坡路基形式,不宜采用凸型中央分隔带。路肩与边坡相交处宜设成圆弧形。
6.3
路基取土宜取自挖方断面,或取自上风侧阻风沙丘,以减少沙害。当纵向调运较远,采用路侧取土时,取土坑应设在背风侧坡脚5m以外,并设计成弧形的浅槽。必要时,对取土坑应采取防护措施。平沙地路段不宜取土,应加以保护。
7
挖方路基的要求
JTGD30-2004第7.12. 2条
7.1
风沙地区路基应避免采用长度大于30m和深度大于6m的路堑。无法避免时,应敞开路基,增加积沙台宽度。
7.2
风沙地区路堑宜采用敞开式、缓边坡路基横断面,挖方边坡坡率应根据挖方深度、风力、风向、路侧地形及防护措施确定;深路堑边坡坡脚应设置积沙平台,以便于养护;对于微湿和半干旱沙地地区的高速和一级公路,路堑边坡坡率宜缓于1:3。
7.3
路线与主导风向正交时,应使路堑顶宽与路堑深度的比值接近20~30,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12。
7.4
挖方弃土宜用于填方路基,多余弃土应置于背风一侧的低洼处,距离路堑坡顶不应小于10m,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7.5
路堑应根据公路等级及筑路材料,路肩、边坡坡面和坡顶外20m~30m范围进行防护。
4.铺筑特殊结构的表面层,如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蹄脂碎石,超薄罩面层,排水路面,彩色路面等;
5.路线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停车场等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
JTG D50-2006第3.2.3条
11
沥青层厚度宜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和交通组成、气候条件以及所选路面结构类型等因素拟定:
20
服务设施区的路面结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厚度不小于260m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其厚度宜与主线相同,有条件时可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JTG D50-2006第11.2.3条
4.1
边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汇水面积等确定。
4.2
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困难情况下,可减小至0.1%。
4.3
路堑边沟的水流,不应流经隧道排出。
4.4
边沟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进行防护。
5
截水沟的要求
5.1
截水沟应根据地形条件及汇水面积等进行设置。挖方路基的堑顶截水沟应设置在坡口5m以外,并宜结合地形进行布设。填方路基上侧的路堤截水沟距填方坡脚的距离,应不小于2m。在多雨地区,视实际情况可设一道或多道截水沟。
8.2
在平坦的流动沙地和风沙流地区以及路线与主导风向交角为45º~90º的流动沙丘地段,可采取必要的输沙措施,如设置浅8.3
路线与主导风向交角为25º~30º时,可采取改变风沙流或沙丘运动方向的导流方法,宜在路基迎风侧50m~100m以外设置导沙墙、导沙板等措施。有条件时可种植乔灌结合的植物,形成导沙屏障。
JTG D50-2006第10.0.3条
19
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的土路肩,可用5~8cm厚的预制水泥混凝土块铺砌,或现场浇筑,下设砂砾、砂、碎石等透水材料,以利于路面结构排水。对二、三级公路,土路肩应根据各地气候、土质状况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用砂砾土、碎石土加固。
JTG D50-2006第11.1.3条
13.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基层或上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的稳定集料。
13.3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均可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
13.4
骨架空隙结构型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空隙率,适用于需考虑路面内部排水要求的基层。
15
各级公路均可选用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基层、底基层,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底基层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
路基、路面工程单元安全检查表
序号
检查内容
评价依据
检查结果
结论
1
护肩路基:护肩高度不宜超过2m,顶面宽度不应侵占硬路肩或行车道及路缘带的路面范围
JTGD30-2004第3.3.7条
2
砌石路基
JTGD30-2004第3.3.8条
2.1
砌石应选用当地不易风化的片、块石砌筑,内侧填石;岩石风化严重或软质岩石路段不宜采用砌石路基。
JTG D50-2006第4.2.2条
11.1
当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可为120~180mm;二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60~120mm;三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30~50mm(拌和法)或15~30mm(层铺法表处);四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10~30mm。
11.2
当采用柔性路面结构时,面层可选用100~120mm双层式,其下设沥青混合料、贯入式碎石、级配碎石等柔性材料层。沥青厚度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等具体情况计算而定。
17.2
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时,宜用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沥青做粘层,同时为防止渗水、减缓反射裂缝,加强层间结合,宜铺设长纤维无纺聚脂类土工布,或聚合物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膜或设置应力吸收层,以提高抗疲劳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