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1前几天,读了新东方老总俞敏洪老师的新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在这本书里,俞老师系统介绍了新东方的创业发展历程,披露了很多细节。
读后,我对新东方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也从中体会到、学到了不少东西。
今天作一简要整理。
对于新东方,对于俞敏洪,我自认为还是很了解的,虽然俞敏洪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2005年刚上大学,我看的最多的书就是关于新东方的书,听的最多的演讲就是俞敏洪、王强、徐小平的演讲,电脑浏览器的主页是新东方的网站。
在当时,新东方、俞敏洪对我来讲是励志般的存在,“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等等,对我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主要还是励志层面的,起的是鼓舞斗志、增强信心的作用。
而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已经超越单纯励志了,从中学习到、体会到的是个人成长、组织发展的一些原则、策略和方法。
本篇主要谈谈几点感悟和启示。
1.好的平台很重要。
俞敏洪的新东方和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没有北大这个平台,新东方可能也就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培训机构。
俞老师北大教师的身份,为新东方的初期创办带来很多便利也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俞老师北大学生的身份,使得他拥有一大批特别牛×的同学,而这些牛×同学的加入是新东方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
书中的俞老师到欧美拉同学入伙的一段使我深受感触,在20世纪90年代,俞老师就在欧美有很多朋友,这些人脉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头想想自己,在21世纪的20年代,在欧美都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因为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是名校,这就造就了这种差距。
这种平台带来的优势就不再赘言了。
考虑到这些,就会感到俞老师复读两次高考三次进北大是多么赚的一件事情。
所以,能上名校还是一定要拼尽全力上名校,她带给一个人的决不只是学位学历而已。
2.顺势而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
这一点在新东方的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改革开放,出国热逐渐兴起,先从北京等名校的本科生开始,逐渐蔓延到各地的本科生,到各地的中小学生,而出国考试就催生了对英语培训的需求。
新东方就是伴随着出国热的兴起,紧跟国内学生的需求,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这也启示我们的创业者要观察大势、感知大势,进而做到顺势而为,这样创业成功机会才更多,发展壮大的可能才更大。
读完这本书后,一个很深切的体会就是,俞老师是一个格局特别大的人。
简单说几点,他是一个乐于吃亏的人,因为俞老师读大学期间给全宿舍同学打水,他的同学感到他是一个可信赖、可共事的人,于是有了徐小平、王强、包凡一等同学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和工作回国加入新东方;他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人,在新东方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把高管的家族成员清除出来,他先从自身开刀,先清除自己的家庭成员,做到这点实属不易;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书中介绍自己爱喝酒,爱交天下好友;他是一个低姿态的人,这体现在中的字里行间,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有句话叫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里讲的不是说让人不注意细节,而是说,要有大格局,不能斤斤计较,不能工于心计,不能精于算计.......4.要广交朋友。
从俞老师的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结交朋友,团结人给俞老师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助力,因为真正的朋友多,关键时刻,有能人加入帮助新东方发展,危急时刻,有强人伸出援手救新东方于危难之中。
比如,新东方发展早期,俞老师各路好友的陆续加入,新东方遭遇浑水攻击时,各路大佬果断出手购买新东方股票,帮其度过危机。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不仅读俞敏洪老师的书,读洛克菲勒等人的自传也都有这样一个深切的体会: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广交朋友,交真正的朋友,广结善缘,多帮助别人,助人者必自助之。
书中,新东方遭遇浑水公司攻击一节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最终新东方能够抵御住攻击,说到底还是自己行的端、做的正,是坚持不做假账的原则救了新东方。
试想,如果新东方也在财务上动手脚,或许经浑水公司一攻击,就会一蹶不振,股票也可能就成了仙股。
不止不做假账,完全不做假,应该成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必须坚守的原则。
2008年,奶业巨头三鹿倒于三聚氰胺,2018年,疫苗巨头长生公司倒于疫苗造假,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对个人而言,不抽、不嫖、不赌应该成为必须坚持的原则,多少明星大咖倒在这些上面,因为嫖、赌、抽,落得个妻离子散、身败名裂、倾家荡产......6.不要害怕挫折。
这个有点老生长谈,但是,在俞老师身上,更加理解挫折的之于一个人的意义。
有这么一个人,高考考了三年才上了大学,大学因为肺结核休学了一年,当了大学老师因为办培训班被学校给了处分最后工作也丢了,实在没办法出去自己办培训班,挣点钱被人盯上遭遇抢劫命悬一线,一番千辛万苦总算事业小成结果又被合伙人联合弹劾了......不用说,你都知道这说的是俞敏洪,只看这些你是否感觉这人太失败了吧,怎么遭受这么多苦难和挫折啊。
但是,正是这些挫折让俞老师在绝望中走向了希望,从崩溃的边缘把自己拉回来继续前行,这才有了今天的新东方。
何帆的《变量》一书中说,“历史从来都是在势能凝聚处出现转折。
”我想,对于个人而言,人生从来都是在苦难处出现转折,从这里走向辉煌。
所以,挫折不可怕,苦难是财富,关键是自己要有韧性,要有弹性,要有奋起的意愿和信心。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2今天读完了俞敏洪老师的创业史《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书讲述的是俞老师如何白手起家创办新东方,将新东方从一家十几人的培训班做到在纽交所上市公司。
叙述方式是采用俞老师亲身经历的第一视角方式,还原了很多当年创业的艰苦环境,语言上非常的朴实、接地气。
俞老师当时在北大当老师,由于想要多挣钱去国外留学,俞老师也是干托福培训班抢了北大的生意,结果得了一个记过处分,这点和《中国合伙人》非常像。
于是俞老师主动辞职开始创办培训班,为了招到学生,他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成了当时北京城最好的托福老师。
再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收了很多其它优秀老师也来到新东方和俞老师一起授课。
这大概是新东方的一个创业雏形,新东方的另外两家马车徐小平和王强是在新东方已经做得很不错的时候,俞老师认识到新东方要发展就应该找到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来一起努力,于是才到国外请回来了徐小平和王强。
在吸收人才这方面俞老师真的是教科书,他毫不介意有才能的人压住他的光芒,他也不介意别人分他的蛋糕,只要能让新东方发展得更好,甚至剥夺了他的董事长和总裁职权他也毫无怨言,而且为了留住人才,新东方的老师的薪资永远是最好的,尽量把利益都给下面的老师去分,自己拿最少的那部分。
有这么康概的一个老板,各地人才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新东方。
为了尽可能发挥大家的才能,俞老师提倡公司内部创业,让徐小平、王强等人才去开辟新的业务板块,而这些板块的利润大头都归业务板块负责人,这样既能给他们足够的舞台施展才华,又能保证他们的利益,真可谓一举两得。
纵观现在的很多企业,会开很多子公司,以为利用大公司的资源就能做好子公司,然而下面的负责人不但事事要请教老板,一个很有创意的活动经过层层的审批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执行期,而且负责人在自己收益也没保障,只能拿着老板给的死工资,这样的子公司自然而然就走向了灭亡。
印证了一句老话“能容得下弟兄的才能当大哥”。
在面对诱惑时,千万要冷静,看清楚诱惑背后的陷阱。
曾经新东方为了发展壮大需要融资,有一个机构很爽快的给新东方一个亿,做了十亿的估值,这让新东方的管理人员都喜出望外,自己手中的期权终于值钱了。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3我个人比较喜欢俞敏洪,江苏老乡,身上带有浓烈的质朴,乡村的气息,老实人的味道,虽然有时也会因为一些言论被很多人诟病,但谁的内心没有一点阴暗面呢,他敢于直言面对和承担,我是觉得了不起。
看过他的几本书,人生导师形象,心灵鸡汤较多,很多人不喜,但和其他文字相比,多了份坦诚,也能强烈感受到他这些言语的背后是自身面对无数挫折磨难,总结反思而来。
这本书比较客观的讲述了新东方创业的始末,以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问题,家族企业弊病,内部管理混乱,上市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错误等等,比较客观展现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史,可读性较强。
书的结尾提到了他为人处事的三个原则:坦诚、诚信、信任。
要成为一个讲究诚信的人,为人要坦诚,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往往会事半功倍。
要打感情牌,少打利益牌,杜绝不正当利益交换。
本书适合迷茫中的你,他会告诉你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本书适合已经创业和即将创业中的你,他会告诉你老俞的亲身经历,让你学会如何经营企业,如何提高领导力;本书同样适合困境中的你,他会告诉你,你以为人生已经到了低谷,其实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心得4一根笔,一支烟,一个灵感乍现的瞬间。
两张纸,三更夜,几句不成体统的闲言。
毛毛忽然就想立个flag,认真走路,好好看书,重新翻每一本喜欢的书,复习每一个认识过的人。
就从眼下刚完结的这本开始吧。
俞敏洪,我偶像。
原本看书就特别慢,总是逐字逐句的,再加上工作忙,琐事多,断断续续读了一整个夏天。
有时候在app看,有时候去书店接着读。
可以说,随着俞老师创业过程的起起伏伏,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可谓屡次走在崩溃的边缘。
读书会让人崩溃吗?当然不。
是随着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你所经历的事,让人崩溃。
崩溃总是让人绝望,崩溃也让人成长。
也因此,这本陪着你度过这段日子的书,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毛毛娱乐认为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去新东方投奔俞老师,这个迟早到底是哪天,眼下还不得而知。
印象中近十年,新东方总部、分校、线上线下各种大小面试正式或扯淡,直接或间接,也经历了十余次。
都和新东方擦肩而过。
但冥冥中能感觉到缘分未尽,还会在未来某一天以某种形式加入其中。
这是值得期待的后话了。
很多年前,记得室友阿娇桌上一直摆着本俞老师的鸡汤书,不知道她自己看了多少、看了几遍,反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至于俞老师来学校做演讲,也是挤着去体育馆里面听,演讲内容跟他去各个学校的大同小异,但那种浓浓的正能量氛围,记忆犹新。
就像他眼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一样。
但那时候的正能量里还没有太多的商业味道和沧海桑田。
而今很浓。
新东方总部座落在北京中关村,每每路过都不禁多看几眼,毕竟这是全中国每个重视教育的家庭都耳熟能详的品牌,也有众多网红老师打着新东方的标签活跃于大众视野。
说到中关村不得不提下那条创业一条街,已然演变成后来的畅聊创业之梦咖啡厅一条街,以及今天的打牌一条街。
萧条了。
但教育不会萧条,因为有一群热爱教育更懂教育的人在坚守。
叫坚守有些沉重了,不会那么艰难,尽管没有哪个领域竞争不激烈,但最后留下的,一定是由传统走向科技化再返璞归真的教育集团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