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

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

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

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新《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由于3-6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不断增强,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进行拓宽。

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

所以我将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进行了拓展教学。

将《感受进行曲》这一教学内容带进了教学课堂。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我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

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

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

(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

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

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

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

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

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

它同样也长着脚。

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

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地球清洁工》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知识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以前忽视的各种动物,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以平时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介绍知识性质的自然课。

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

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其他地球清洁工的兴趣。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1、比一比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这篇课文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的作者叶圣陶作家写的。

他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

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多么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啊!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掉,如果触着墙就会牢固。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

”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

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

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我同时板书。

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课件予以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

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

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

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

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

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

(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

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在教学《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母亲和作者的对话时,让学生体会母亲和作者的不同心情,当作者得知这是个盲孩时,有些惊讶和不解,这位母亲却是“平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再如,在朗读盲孩打弹丸的句子时,让学生体会盲孩原先弹丸打得并不好,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越打越努力,最后打中了目标。

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看不见的。

这样的朗读,对解读文本是十分有利的。

我首先抓住“天天浇水、施肥”一词,让学生对猴子初步评价,可以说明小猴很勤劳,也可以说明小猴很心急等等,评价可多元化。

并相机指导朗读:“怎样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读出来呢?”“请你把小猴勤劳的样子读出来”等。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时间的认识。

“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理解?”有的学生说:“时间很宝贵。

”有的学生说:“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

”还有的学生说:“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

”等等一些既生动又理性的感觉。

通过这种谈话方式,我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时间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林清玄却要与他赛跑,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懂的画一画,不懂的提出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

”这种教学设计,由题入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

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堂课总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即“主动学习来源于好奇心”。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并主动创作寓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