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第七册第六课《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示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情感互动,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

谜底是:葡萄。


猜出谜底后,看图教师设疑:丝瓜和葡萄这两种植物有什么共同之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在看图,这是什么?(爬山虎)设疑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2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读课题,你觉得文章重点写什么?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

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2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分别写了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1)根据课文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请学生动手画一画。

然后交流简笔画,在纠正中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是在长叶柄的反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爬山虎的脚,进而品味比喻句“每根细
丝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课件,(链接,聚光灯)让学生到台前跟着课件以爬山虎的脚的身份自述。

(2)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

找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请学生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分析能否将这几个动词交换位置?
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完成的。

可见叶圣陶老爷爷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

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看课件。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在长一只新脚。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5讲读第五自然段。

师:没触到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掉了下来。

连痕迹也没有了。

可见墙对爬山虎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引导发现,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教的形状特点、怎样爬的以及爬山虎与墙的关系,这一切都离不开作者的认真观察,那么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上课前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占均匀漾柄蜗蛟”;积累词语“舒服均匀空隙叶柄蜗牛蛟龙痕迹”。

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

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的两个部分,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它是怎样爬的?”展开教学。

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在设计“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
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

)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

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上我通过填动词、配动作、说特点、动手画作为有效的铺垫,进而进行同伴间相互介绍,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渗透,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目标,我依次安排了学生的自读,展示读、体会读等。

通过反复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

这些环节的设计,没有让学生脱离文本地单独理解,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来加以理解。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拓展的开始。

这堂课启发学生留心和
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练习:(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爬山虎的自述”。

(2)仔细观察一种植物?以“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