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计算课,内容虽然简单,却比较难上,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教师教学也十分乏味。

前不久在学校的一次教研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男老师是这样引入这一教学内容的。

[片段一]
引入:
一块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图形入手,
师:老师用1副七巧板拼出了1条漂亮的小鱼,这里一共有几块积木?
生:要7块板积木,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生:乘法算式17=7,71=7。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全会背了。

生:老师我也会背了。

(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我们都知道了7的口诀,教师置之不理,装作没听见似的,继续往下教)
师:这时又游来了一条鱼,现在有几块积木?(4条鱼)
生:二七十四,72=14,27=14
接着教学完成7的乘法口诀。

[反思]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片段一所描述的现象。

于是在课后,我访谈了他们班的学生,问了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课后是这样说的:
生1:7的乘法口诀我已经会背诵了,老师不教我也会。

生2:在老师没有教之前,我1-9的口诀都会背,而且我还会用口诀来做乘法算式题。

生3:我觉得学习口诀好枯燥,因为在家里妈妈已经教过我口诀了。

生4:我对口诀的意思不是很理解,有几句口诀我还记不住,我想请老师教我记口诀的方法。

是的,学生明明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教师却装作不知道,生怕破坏了自己的预设。

教师这样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

孰不知,这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将会大打折扣。

有关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是毋用置疑的。

而且
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差。

但是很多教师又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学习中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当作不知道,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学习。

片段一中的教师其实在掌握学生起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直接让学生来介绍7的乘法口诀,以此展开教学。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同样选择了7的乘法口诀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

在教学之前,我对全班34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写下来。

你知道76的口诀是什么?
你知道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吗?(你可以画一画)
请你计算。

57=73=76=77=
结果如下:
从预测表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基本上对7的乘法口诀已经有所了解,对有几句口诀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同时发现学生对于口诀的含义的是不理解,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目标定位是: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记忆中练习口诀。

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含义。

当我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不禁有些疑惑:是否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口诀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孩子们会接受这样的学习吗?带着疑问,我展开了教学。

[片段二]
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6的乘法口诀了,对于前面口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会背这些口诀。

生:我会用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生:我还会背7的乘法口诀。

(学生们跃跃一试,都想表现自己)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哪7的口诀有哪几句吗?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学生实践)
(汇报)
试写口诀。

生:7的口诀有: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的含义。

请你选择其中的连
续两句来研究?
(学生们纷纷开始研究)
师:你能说说你研究这两句口诀的意思吗
生:2表示有2条鱼,7表示一条鱼要用七个三角形,14表示一共需要14个三角形。

生:3表示有3条鱼,7表示一条鱼要用七个三角形,21表示一共需要21个三角形。

师:那谁来说说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
生:第一个7表示有7条鱼,第二个7表示有7个三角形,49表示一共需要49个三角形。

生:也可以说第一个7表示有7个三角形,第二个7表示有7条鱼,49表示一共需要49个三角形。

[反思]
短短的四十分钟转瞬即逝,学生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中,久久回味着。

我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我那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师生间的默契,学生们一次一次地自主探索,乐于研究的精神给了听课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进行了访谈: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收获吗?学生们回答:生1:我很高兴,因为我能熟练地背诵7的乘法口诀,我还会计算乘法题。

生2:我能清楚的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

生3:我觉得自己能编口诀,并且能用画图来表示,我觉得自己很能干。

生4:我的收获很大,我会编口诀,我还发现每一句口诀上下之间的关系。

生5:我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乘法问题。

比如:一个星期有7天,日历上都是按7天排的。

古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都有7句。

的确,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大教育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适合他们的。

所以,把准教学起点意义深远。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从两个教学片段的实践来看,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起点的认识不同。

实践一低估了学生的起点,忽视了学生原有对乘法口诀认知的事实,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情境七巧板来引入7的乘法口诀,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都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会把口诀全说出来,教师都置之不理,假装没听到。

学生这样的被动学习,所经历的思维是低层次的。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实践二的教学是教师先做过预测,已经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背诵口诀,因此一开始教学,教师就开门见山,
直接让孩子编出7的乘法口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完整的板书7句口诀,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连续的两句进行探究,从口诀中引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如图1)这种从编制口诀探究意义运用口诀这三部曲来完成教学的,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这样的教学是在了解学生起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生成的意义。

此外教师对学生先期知识进行预测,教师能在课堂上能根据预测做出选择与调整,以实现以学定教。

以此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

正是这些弹性的目标、空间和时间,才使课堂教学更关注和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教师灵活地捕捉课堂动态资源,让学生思绪飞扬,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