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徽州建筑的界定⏹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北有黄山山脉⏹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二、生态和资源因素⏹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资源影响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带有古越风格,纹饰有些与中原相近。
春秋战国:徽州地域先后归吴、越、楚,原有地域的山越文化与吴楚文化交融渐生新质文化—古越文化或曰山越文化。
东汉至南宋:晋、唐未、宋、三次士族南迁,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三次融合一、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中原建筑所蕰含的礼制秩序与格局。
具体体现:1、森严的宗祠、支祠、家祠系统2、村落的公共建筑的中轴线、前后秩序3、建筑的等级化4、建筑的表象(如门脸、匾额等)5、牌坊标志6、木结构的混合式7、西部构造(如月梁等)⏹8、单体建筑形态⏹9、村落建筑的前导空间、秩序⏹10、以庭院为主要结合手段来组合群体⏹11、山越建筑:木构架体系为干栏式建筑二、宋明伦理道德秩序与乡村民俗对建筑的影响⏹儒、道、佛、理对建筑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理”导致了徽州建筑的理性走向⏹其表现形式为:建筑群的轴线、等级、序列和高度的程式化⏹乡约民俗:⏹风水观念⏹祭祀祖先的礼仪⏹地方戏三、徽商与徽州建筑鼎盛与明清⏹徽商——“徽州籍商人”,指一团体。
徽州建筑的鼎盛几乎与徽商的鼎盛同步徽人将“润身润屋”视为两美⏹1、徽商对家乡公益性建筑的巨额资助⏹2、徽商广建园林、豪宅,是以“富而显贵” 的方式,体现自身价值⏹3、园林、宅地是徽商留给子孙的基业,也是自身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所⏹4、徽商——“儒商”“官商”的审美情趣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四、中原移民与徽州文化的融合与新生⏹越文化的特征: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纹身断发,同水而浴。
善铸铜,印纹陶⏹中原移民的主要原因:战乱与自然资源的耗竭⏹始于汉:吴、方、汪⏹移民高潮:⏹第一次:东晋⏹第二次:唐末⏹第三次:南宋⏹移民高潮:⏹第一次:东晋⏹第二次:唐末⏹第三次:南宋⏹徽州地区的戴、鲍、李、程、江、朱、胡姓宗谱源记晋、豫、鲁⏹移民带来的社会变化:人口数量结构、财富、广博的文化、精湛的技艺。
从而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文化:坚持宗法制度⏹强化族群意识⏹聚族而居⏹如: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重视农耕⏹1、何谓徽州建筑?⏹2、自然因素对徽州建筑发生的影响有那些?⏹3、人文因素对徽州建筑发生的影响有那些⏹第三节徽州建筑的沿革⏹大致分为四方面:⏹徽州建筑的草创——宋元⏹徽州建筑的勃兴——明代⏹徽州建筑日趋世俗化——清代⏹清末民初西方建筑东渐中徽州建筑的变异⏹徽州建筑的草创期——宋元⏹南宋始,理学勃兴,社会儒教化以及徽商的成长,为徽州建筑从萌芽到成形,提供了必要条件⏹现硕果仅存的几座宋元徽州建筑实物,主要为塔、城楼、桥。
故无法突出宋元时徽州建筑的整体风貌,现在对宋元时期古建筑的探寻,主要的依据为遗址、遗迹,方志、文书、族谱等。
⏹1、建筑类型:⏹A)宗祠起源于宋代。
中国的宗祠是从庙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成。
⏹《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庶人祭与寝。
”这一规制,直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提出准许民间立家庙祭祀祖先的建议被采纳,才被打破。
⏹宋:⏹歙县潜川金紫祠⏹祁门六都报慈祠,⏹休宁古林黄氏宗祠。
⏹婺源县考川明经祠(元至大年间1308-1311)婺源县清华镇胡氏宗祠(1324年)⏹婺源县桂岩詹氏宗祠(元代)⏹宋元宗祠鲜有也可由宗谱佐证⏹C) 牌坊起源于宋末或元初,现有最早的牌坊为歙县郑村贞白里坊,单间二柱三楼,以白砂雕砌,仿木结构。
⏹2、宋元徽州建筑概观⏹宋元以儒家价值观为主体的徽州建筑发展期。
其时期建筑与明清徽州建筑有相近的文化结构和内涵,但就量和度来说,宋元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远未达到明清时所具有的强度。
⏹宋以前完成了中原人口大迁徙,对徽州影响甚大。
⏹ex:呈坎村罗氏避唐未之乱,自江西迁来⏹潜川(潜口)北宋元佑年间自唐模析出。
⏹西递胡氏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自婺源考川迁徒建村。
⏹宏村南宋汪氏祖先“卡筑数掾于雷岗下“。
⏹明代是徽州建筑发展兴盛期。
⏹1、徽州建筑勃兴的主要活力⏹明代徽州经济复苏,兴盛是最主要与最直接的动因。
⏹1)农业与经济得到积速发展⏹2)明成化年间的盐法改革,徽商逐渐取得了垄断盐业的准盐特权,以盐业为中心,快速完成资本积累,“雄飞中国商界”与晋商分庭。
⏹徽商对徽建筑的贡献——资金(祖宅)⏹徽商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建筑风貌,建筑类型(宗祠、牌坊)。
⏹3)明代对儒教的强化⏹(1368年)明建国始,对佛、道二教管理加强,于金陵界寺议立善世院,令高僧惠昙管理佛教,又设“玄教院”管理道教。
⏹4)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上疏获准才“宗祠遍天下”。
⏹2、明时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文化面貌⏹1)类型特征⏹a : 祠堂⏹b:牌坊⏹有学者认为这“是徽州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是徽文化的缩影和特质的显示。
⏹c:宅第:⏹⏹d: 戏楼:⏹婺源阳春戏台_明代戏楼⏹e:社居:用以祭祀土地神,形制与祠堂相近。
⏹f:亭:亭者,停也.是园林景观建筑。
⏹原因:徽商_官商、儒商⏹建筑用材_硕大、较多保留了梭柱、月梁、替木、木质,驼峰等宋式做法、建筑简练实用。
⏹雕刻_雕刻与结构统一风格,古朴粗犷、颇具金石韵味。
⏹清是徽州建筑鼎盛期⏹康乾盛世,徽州长足经济发展,此时徽人大兴土木,致现有遗建数量众多。
⏹1)徽建捐建,商人的审美取向影响了建筑。
⏹2)影响清朝徽州建筑文化面貌的因素⏹a: 程朱理学。
牌坊组群方向发展⏹宋祠-支祠-家祠⏹b:清时对文人施行高压与笼络并举,严禁文人结社,兴文字狱-导致一学人脱离现实,幂心追古,不思创新⏹c: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颁行《工程做法则例》清徽建中木构的宋代做法几乎绝迹,斗拱成为纯装饰件,趋于精丽琐碎。
⏹四清未民初“西风东渐“对徽建的影响⏹1、清未民初,徽州建筑的发展轨迹⏹a:循徽建本身发展衍生的逻辑.⏹b:西化⏹c:保留徽州建筑的“体”吸收若干西方建筑因素。
⏹2、清未民初,徽建的“西化”⏹崇高科学与民主之风漫行全国。
⏹新官僚,商人,律师,教师留学人土⏹南屏的孝思楼(小洋楼)徽商叶坚吾回乡建,清未,立面一系列拱窗,产生虚实对比,韵律,砖石结构与工艺,粉墙黛瓦,中西合璧。
⏹清未民初,徽建新动向主要表现在:⏹A: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弱化使建筑布局超于自由,天井趣小,周边改走马廊形式。
⏹B:外观超于开放,建筑世俗性增强。
⏹C:建筑装饰中传统的砖雕、石雕减少,雕饰图案化,几何化。
⏹D:科举制度的废除,彻底割断了文人与工匠的联系,从艺术角度看建筑装饰品位不高、粗糙。
⏹E:制作精确化、简化.⏹思考题:⏹1)“西风东渐”使徽州建筑产生变异,其基本特点有那些?⏹2)徽州地区明朝与清朝的建筑特征有哪些变化?⏹⏹第二章徽州建筑形态第一节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一、徽州建筑单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及规则●中国的古建筑形态主要取决于某些固定要素的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形态主要以“雕塑”的方法获得。
●在徽州建筑中,这种要素的组合,形成建筑的“手法”集中、凸显而印象强烈。
●(1)基本要素分析●徽州建筑,无论是外观和用途,总是由很少变化的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但,虽基本要素本身形态是稳定的,组合时却丰富、灵活、多彩。
●徽州建筑的基本要素:堂、楼、廊、亭、桥、天井、墙、门、顶、阶等。
●例:桥与廊、亭、阁、屋组合形成廊桥、亭桥、阁桥、屋桥。
●而组合后可用于村头、路间、屋内、街巷等场所,形成不同的功能与空间感受。
●有些建筑构成要素只是为了丰富形象或传达一些文化信息——称之为视觉型或装饰型的。
●有些构成要素是有实际功能的——功能型要素。
●如:廊桥:由“廊”与“桥”两个构成要素,其中“廊”与“桥“都具有实际功能。
●门楼:由“门”与“楼”两个构成要素,其中“门” 具有实际功能,而“楼”只是有视觉功能。
●牌坊:由“门”与“楼”两个构成要素,在这里“门”与“楼”都只有视觉功能。
●由此可见,徽州建筑常常以一完整的要素作装饰性体。
●2)组成规则●徽州建筑形态构成,不仅基本要素固定,也有相应的组成规则——垂直、叠加、连贯、重复,组合、穿插、偏置、遮掩等。
●(a)垂直叠加●将一要素垂直加与另一要素的上端●这种实例较多,频繁运用垂直叠加法,是徽州建筑特征之一。
●如:廊、屋、阁、亭、垂直叠加于桥上。
●南屏的“小洋楼”亭直接置于三层的楼屋面上。
●宝纶阁,则将“阁”与直接垂直加于祠堂的“后寝“上。
●(b)连贯●指在同一平面上将若干要素连接贯通。
●如:西递入口“廊”与“亭”平面相连。
●最典型的是以“天井”为组合要素,因地制宜,固功能需要,横向、纵向,灵活组合。
●这种连贯使要素间保持即分又合的状态,适应了家族、适应了兄弟间的既独立又相助的需要。
●如:关麓“八大家”聚居着汪氏“承德堂”八支后裔,除了共有的学堂书斋外,形态风格一致的16幢宅第,分属8个独立家庭,但宅第之间门户贯通,连成一体,保持既分又合的均等状态。
●(c)重复●指同一要素的复制,重复是以简洁的要素获取生动形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重复很容易使建筑形态获得韵律,又不失统一的美感。
●婺源如:彩虹桥的“廊”,简朴的硬山顶,通过尺度的变化和重复手段,产生一种飘逸律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