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性操作——兼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十大有效法则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应有充分的体现。
根据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很有必要遵循以下十条实效法则。
一、生活即作文——唯有源头活水来闭门造车的文章往往苍白无力,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就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堂,鼓励他们多体验生活,多观察,使其明了“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练达皆文章”。
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也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唯一途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懂得苏轼“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多阅读,宽阔他们的视野。
有时,学生的一节课外活动,其收获超过十节课堂讲解。
二、书写真情——是打动读者的灵丹妙药真情主要是表现在细节的鲜活和体验的独特性上。
如,一个学生在《父亲,我会给你买烟》中写道:我因中考失利,父亲听说一老乡在县城有点来头,可以让“我”进入县一中借读,便东拼西凑凑了一二百元钱和“我”来到县城。
父亲花了一百四十多元钱买了一条七匹狼香烟,又买了一包放入自己口袋。
父亲见到那人后,迅速送上一条烟,又拆了口袋里的那包,恭敬地递上一根,点上。
事后,“我”去车站搭车回家。
因人多,父亲口袋里的烟被挤了出来,掉在地上,一根烟滚落在地面。
父亲见了迅速拨开他人踩上的腿,捡了起来用力吹吹,点燃,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吸着,眉舒展着,嘴里不停地说道:“好烟,好烟!”人们见了,有的露出鄙夷的神色。
文最后写道:“看到此时此景,我鼻子酸酸的,我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一定要有出息,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天天抽上这样的好烟。
”按理说,吸烟有害健康,这位同学这样写是有悖常理的,然而,这是源入生命的真切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这样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此时,人们看到的唯有真挚浓郁的情感了。
三、写作自由化——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了达到“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同论,笔端不窘事矣”的目的,教师必须做到少限制,多引导,努力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习作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大胆作文。
尤其是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提倡写自由作文、观察日记、学习体会等,要做到不限题材,不限文体,不限主题,不限时间等,这样对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都很有好处。
学生积累了一些写作知识和素材,为高三的专题作文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标新立异——作文个性化的体现所谓作文个性化,就是在构思立意方面新颖独特,避俗避熟,使自己的文章既巧妙又与众不同,“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境界。
一句话就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例如,湖北一考生的《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就是一篇独树一帜的好文章。
该文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上,续写出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正当三个和尚因为谁也不愿意下山挑水而陷入僵局时,恰巧政府为落实宗教政策而为他们送来了自来水;没水吃的问题眼看就要解决了,谁知三个和尚又旧病复发,为谁开水龙头而争执不休。
故事似乎走到山穷水尽之际,三个和尚却因为用水太少而被评为“节水标兵”,而且还要出国传授节水经验。
怪事咄咄,诙谐幽默,捧腹之余,读者既折服于作者的调侃和机智,又不难从中有所领悟。
这样的构思立意,既巧妙又新奇,是一篇很好的个性化作文。
五、作文公开化——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新“课标”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往。
”因此,在平时写作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为了表达情感,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要学生多表达,重在激发学生的内需,即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有了需要,往往才要求表达,乐于表达。
要学生的作文公开并非只是老师将优秀的范文宣读或张贴出来,而是要全体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在班上传阅交流。
要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拿自己的作文请同学提意见和主动为其他同学的作文提意见写评语的好习惯。
这样,既给了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也就是真正达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
六、亮出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上进心的催化剂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老师们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报刊上的优秀文章,许多学生也自订或自购了不少作文类的刊物、优秀作文选等。
学生看了不少这类文章,为什么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呢?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书籍报刊上的优秀文章,而是学生本人身边同学的优秀范文。
因为大家都在同一学校学习,或坐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你的文章为什么会比我的好呢,你有什么绝招呢?这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榜样的欲望,这种欲望比老师强迫学生去看报刊上的范文,更为主动、更为强烈,自然,其效果也就更大。
为此,每次作文,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花不少时间去挑选优秀作文,写好评语,指出其优劣得失,并将这些文章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去研读。
我发现,同学们往往读得很投入。
例如,有的同学看了这些范文后马上去找文章的作者请教,要他们谈谈写作体会,有时也会因某些不同看法而争执、探讨。
因此我的作文讲评课往往都是十分活跃的。
这些,是学生看其他报刊文章很难出现的情况。
七、教师下水——教学相长,一举两得写下水作文是需要教师的勇气的,一旦下水成功,会有巨大收获。
因为这是迅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举措。
教师下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即自己与学生同时同步作文,写好后给学生作范文,或者把这类下水作文在报刊发表后展示出来给学生看,一来让学生学学其优点,二来也以此来刺激学生写好作文、发表习作的欲望。
其二,为提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我又不得不露出了令学生难以料到的一招,那就是不怕失面子,来个师生同堂作文,擂台上比高低。
我的操作步骤如下:(一)教师发布动员报告作文课上,我说:同学们,平常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要你们写作文或者只在你们同学之间进行作文比赛。
今天,我们换一种法式,即我也来跟同学们一起当堂作文,写完之后进行评比,看谁的文章写得好。
同学们面面相觑了一番后,高呼:那太好了!(二)交代比赛方式和要求1、作文题目由学生选出的代表拟定;2、为做到公平、公正,大家写好之后,统一密封装订;3、老师不参加评卷,由学生推选出五位代表组成评卷小组;4、每篇作文须有三个人的评分,取三个人的平均分作为该篇作文的最后得分;5、获奖名次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要求对一、二等奖的五篇文章写出简要评语。
(三)确定比赛题目,师生同堂作文这次作文的题目是:要求在60分钟内快速写出一篇800字左右的本人所见的观察性文章。
(四)学生评委公布评选结果第二天,评选小组公布了获一、二、三等奖的文章和作者名单。
虽然,我的文章也获了奖,是三个二等奖中的一个,但却不是一等奖。
我的文章得了82分,而一等奖的文章却得了87分。
这样的作文训练效果很好。
后来,同学们也很乐意与我进行作文比赛,探讨作文的写作技巧。
就这样,在探讨、比赛中,师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八、推荐发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把学生的文章推荐到报刊上发表是激发学生最大写作欲望和兴趣的招法。
发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班内张贴;可以发表在学校的校园刊物上;可以发表在本校的优秀作文选集中;还可以发表在当地的一些报刊上。
一般来说,能在公开报刊发表文章的人是不多的,更何况学生呢。
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你能使学生跨入了这一步,这是令他们格外兴奋和终身难忘的事。
例如,经我辅导推荐,一个学生的习作在吉林省的一家杂志上发表了,这位学生在收到稿费后,马上买了一本世界文学名著赠送给我,说是留作纪念。
绝大多数学生,在尝到了这一甜头之后,他们都会对作文产生兴趣,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因此,我常常把这一做法当作衡量作文教学得失的一个尺度。
有了这种指导思想,也就有了驱动力和努力方向。
所以,我的学生每年都会有习作在等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
这也成了我语文教学中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近年来,由于我常给一些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而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我本人在外面的知名度,一些报刊常向我约稿。
例如,教育部关工委和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创新作文》就邀请我主持了该刊2004年第三期的“高考模拟考场”栏目。
该栏目是该刊很受高三学生欢迎的一个品牌栏目,它选出的四篇文章都按高考作文的模式,分内容——表达——发展三个方面打分,且有较为详细的得分依据。
学生看了很受启发。
九、文学社——学生写作的试验田文学社是校园内的文学社团,办文学社有很多好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尤其是文学社主办的社团报刊,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交流写作经验的园地。
如,清新一中的晨星文学社,以“发掘文学新苗,争创文学优秀”为宗旨,提出了“今天永开拓,明天更美好”的口号,其目的是“提高写作水平,丰富校园生活”。
被评为“清远市十佳校园文学社”之一的晨星文学社,现分为写作部、记者部、宣传部、交流部、出版部等五个部门。
我校晨星文学社出版的刊物除了《晨星》杂志外,还有快报、简报《晨星报》。
几年来,文学社出版期刊二十多期。
每年都有社员的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
作为晨星文学社的辅导老师和《晨星》、《晨星报》总编辑的我,虽然费了不少心血,但总是其乐无穷的。
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十、主题系列化——高考备考训练的最佳技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了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和作文系列训练方案。
在阅读训练方面:我们规定每个班每周必须有一节课外阅读课。
一般是先由教师带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然后让学生自觉地按时去阅读,形成制度。
这样,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条件。
在作文训练方面:1、训练周期:每周一次。
即每周六上午的最后两节课。
2、训练内容:按照高考作文的具体要求逐一训练,一般是上学期练各种文体,下学期练各种表达技巧。
3、训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
4、训练文体:常规文体与非常规文体都要求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5、训练方式:①要求在60分钟内,写完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场交卷。
②全年级各个班同时进行。
6、讲改方式:①像考试一样,收卷后封卷,所有语文老师统一标准批改,且各班的作文每个语文老师批改五分之一;②写完之后,立即让学生互相批改,定分数、写评语(看文体、看内容、看表达、看发展、看卷面等);学生互相批改完之后,老师再评改;③学生写,作为训练,老师不批改。
这样,经过一段时期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进步,不仅基本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而且其内容也丰富、深刻多了。
尤其在高考试场上,为学生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高考作文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