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的性质和用途的教案(极力推荐)

氨的性质和用途的教案(极力推荐)

氨的性质和用途-教案1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也充分说明了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意义。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0)因为在合成氨发面的巨大贡献,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事隔13年后,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再次垂青与合成氨有关的研究。

氮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农作物每年从土壤里摄取大量的含氮化合物,减少了土壤中氮的含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为土壤补充氮肥。

含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空气是氮最丰富的来源,但多数生物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氮气,只有将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生物吸收。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目前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高温高压N2+ 3H2 2 NH3催化剂1、氨的性质【实验4-8】如图4-27,在干燥的原地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导致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观察并描述现象。

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得出的结论:图4-27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且溶解很快。

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 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和水。

NH 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氨水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资料卡片】氨为什么显碱性在常温下,一水合氨中有一部分(约1%)电离成NH4+和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氨在水中的反应可以表示如下:NH 3+H2ONH3·H2O NH4++OH-也可以简单表示如下:NH 3+H2O NH4++OH-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如氨遇到氯化氢时,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NH3+HCl=NH4 Cl图4-28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农业上常用的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等都是铵盐。

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时放出氨气。

NH4Cl NH3↑+HCl↑NH4HCO3H2O +CO2↑+NH3↑NH4NO3 + NaOH NaNO3 +H2O+NH3↑前面介绍的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是个可逆反应,这说明氨在同一条件下,能自动分解成N2和H2。

氨还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进而氧化成二氧化氮,用来制造硝酸。

【思考与交流】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O2 O2 H2O试分析上述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每一步反应中,氮元素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其中,氨被氧化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写出其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是氮肥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氨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

液氨汽化是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因此,氨常用作制冷剂。

2、氨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

由于氨易溶于水,常用向下排气空气法来收集。

2NH4Cl + Ca(OH) 2 CaCl2+ 2H2O +2NH3↑图4-29 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制取氨思考与交流分析图4-30,结合以下提示讨论。

图4-30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哪些形式存在?人体里蛋白质中的氮是从哪儿来的?自然界中有哪些固定氮的途径?简单描述氮在自然界的的循环过程。

人类的哪些活动参与了氮的循环?ﻬ氨—教案2一、教学知识点1、氨的物理性质2、氨的化学性质(氨与水、酸、氧气的反应)3、氨的用途4、铵盐的性质5、氨的实验室制法二、重、难点1.重点:(1) 氨的喷泉实验。

(2) 氨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3.解决办法(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氨的物理、化学性质。

(2)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2.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3. 了解氨的用途。

(二)整体感知《氨》主要介绍氨的性质。

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三)教学过程[电脑显示图片引入]2006年2月8日,江苏泰州市卫岗乳业制造有限公司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故,整个车间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你想知道氨有什么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氨气的性质。

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无色刺激性味气体1.429g/L极易溶于水[过渡设问],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

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

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演示]实验4-8氨的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观察。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因: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

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总结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现象:滴加酚酞的水变红结论:NH3+H2O NH3·H2ONH4++OH-[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应?[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氨与盐酸的反应[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3+HCl=NH4Cl[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

由于时间关系及实验室条件限制,采用视频演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氨具有弱还原性的结论。

[总结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现象:无色气体——红棕色,铂丝持续红热结论:4NH3+5O24NO+6H2O[教师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习了氨的性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从氨的性质角度来了解氨的用途。

使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课件展示]:氨的用途(1)作制冷剂(2)制氨水(3)制铵盐(4)制硝酸(5)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教师活动]:通过前面氨与酸的反应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对农业生产中氮肥保存方法及施用时注意事项的讲解,总结得出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及与碱的反应。

铵盐的性质在此只做初步讲解,不做重点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

铵盐还有一重要的性质即与碱的反应,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讲解铵盐与碱反应的实质。

讲解要是反应生成的产物为氨气,反应物必须是固体或浓溶液,而且必须加热。

并讲解铵盐的检验方法,保存时的注意点等,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总结板书]:铵盐的性质1、铵盐易溶于水2、受热易分解NH4ClNH3↑+ HCl↑NH4HCO3H2O +CO2↑+NH3↑3、与碱的反应NH4NO3+NaOHNaNO3 + H2O +NH3↑[教师活动]:通过对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氢气的反应引出氨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

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主要包括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注意事项的讲解。

[总结板书]:氨的实验室制法2NH4Cl+Ca(OH)2CaCl2+ 2H2O +2NH3↑[课件展示]: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实验注意事项由课件展示。

[过渡]地球上大气的组成主要靠自然净化过程保持恒定。

介绍氨循环。

不拘泥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全部过程,灵活应用和设计化学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科学概括和发现问题的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设问]氨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哪些作用?分组发言。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创新思维可以安排如下思考题: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目的是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堂总结、扩展氨是高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氨进行了具体辨析。

其中,氨跟水、酸、氧气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三个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课后练习布置难度适中,根据学生情况分层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