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遗传学课件:03 第三章 基因突变
医学遗传学课件:03 第三章 基因突变
第三章 基 因 突 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第四节 DNA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一、多向性 二、重复性 三、随机性 四、稀有性 五、可逆性 六、有害性
一、 多向性
任何基因座(locus)上的基因,都有可能独 立地发生多次不同的突变而形成其新的等位基 因,这就是基因突变的多向性。譬如,在不同 条件下,位于染色体某一基因座上的基因A可突 变为其等位基因a1;也可以突变为a2或者a3、 a4......an等等其他等位基因形式,从 而形成所谓的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狭义的突变,仅指一般的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核苷酸顺序、种类和 数目发生改变,仅仅涉及DNA 分子中的单个 碱基改变者称为点突变( point mutation );涉及 多个碱基的还有缺失,重复和插入。
2. 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
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称为体细胞 突变( somatic mutation ),突变的细胞只能 在体细胞中传递,因此,体细胞突变不能传 给下一代。
四、 稀有性
尽管基因突变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 传事件,但却也是一种非频发的稀有事件。在 自然状况下,各种生物的突变率都是很低的。 据测算,一般高等生物基因的突变率大约平均 为:10-8~10-5/生殖细胞/位点/代;人类 基因的突变率也大约仅仅为:10-6~10-4/生殖 细胞/位点/代。
五、 可逆性Biblioteka 一、物理因素: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紫外线是能够引起基 因突变的重要诱变剂。在 紫外线的照射下,细胞内 DNA的结构发生损伤,通 常是DNA顺序中相邻的嘧 啶类碱基结合成嘧啶二聚 体,最常见的为胸腺嘧啶 二聚体(TT)。
电离和电磁辐射的诱变作用是:一定强度或 剂量的射线(如X-射线、γ-射线和快中子等)或 电磁波辐射击中遗传物质,其被吸收的能量,引 发遗传物质内部的辐射化学反应,导致染色体和 DNA分子多核苷酸链的断裂性损伤;断裂的染色 体或DNA序列片段发生重排,则会进而造成染色 体结构的畸变。
突变热点
突变热点 ( hot spots of mutation ) 是指 DNA 分子的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平均数,这 些部位称为突变热点。虽然理论上来说,DNA 分 子的每一个碱基都可以发生突变,但是实际上并 非如此,因为有突变热点的存在,说明突变的部 位并不是完全随机分布的。
点突变的机理:形成突变热点的机理仍然不 明了,有的仍认为是5-甲基胞嘧啶 ( MeC )的存 在,MeC 脱氨氧化后生成T,引起 G-MeC-T 的转 换;段的连续重复顺序处容易发生插入或缺失突 变;有的与突变剂种类有关,如 DNA 顺序中某 个碱基对图北剂更敏感,有的则相反。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几个有关基因突变的概念
1 、突变 ( mutution )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可以遗传的变异。 广义的突变可以分为两类:
(1 )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 ), 即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 2 ) 基因突变 ( gene mutation )。
六、 有害性
基因一旦发生突变,通常都会对生物的生存带 来消极或不利的影响,即有害性。生殖细胞或受 精卵中基因的突变是绝大多数人类遗传病发生的 根本原因;体细胞突变则常常是肿瘤发生的病理 遗传学基础。但是,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往往只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也并非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 对生物的生存及其种群繁衍带来不利或者有害的 影响。事实上,有些突变,往往只引起非功能性 DNA序列组成的改变,却并不造成核酸和蛋白质 正常功能的损害。
基因的突变是可逆的。任何一种野生型 基因,都能够通过突变而形成其等位的突变 型基因;反过来,突变型基因,也可以突变 为其相应的野生型基因。前者,被称作正向 突变(forward mutation),后者谓之曰回复 突变(reverse mutation)。一般情况下,正 向突变率总是远远高于回复突变率。
例如ABO血型的形成。
二、 重复性
基因突变的重复性是指:已经发生突变的基 因,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再次独立地发生 突变而形成其另外一种新的等位基因形式。亦 即,对于任何一个基因位点来说,其突变并非 仅囿于某一次或某几次的发生,而是会以一定 的频率反复发生。
三、 随机性
基因突变不仅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事 件,而且,对于任何一种生物,任何一个个体,任 何一个细胞乃至任何一个基因来说,突变的发生也 都是随机的。只是不同的物种、不同的个体、不同 的细胞或者基因,其各自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可能 并不完全相同而已。基因的突变频率简称突变率 (mutation rate)是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在某一世 代突变成其另外等位形式的概率。
1、羟胺类
二、化学因素
羟胺(hydroxylamine,HA)是一种还原性化合物。其 作用于遗传物质,可引起DNA分子中胞嘧啶(C)发生化学 组分的改变,并因此不能与其互补碱基鸟嘌呤(G)正常配 对,转而与腺嘌呤(A)配对结合。经两次复制后,原本的 C-G碱基对即变换成突变的T-A碱基对。
突变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就形成生殖细胞突变( germ cell mutation )。当 突变的细胞形成合子的时候,这种突变就可以 来传递给下一代。在这种突变中,如果突变的 基因是隐性的,则其效应可以在后代中被正常 的等为基因掩盖;而突变基因是显性的情况则 刚好相反。
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例如精原 (卵原)母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或者次级性母 细胞,其产生突变的生殖细胞的数目是不同的。
生殖细胞突变的频率比体细胞突变的频率高, 主要是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对外界具有较 高的敏感性。
3 . 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 induced mutation ) 是指由于人 为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导致的突变,导致 突变的因素称为诱变剂 ( mutagen )。
自发突变 ( spontaneous mutation ) 是指由 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者由于偶然的复 制、转录、修复时的碱基错配所产生的突变称 为自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