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本提问策略

绘本提问策略

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绘本阅读活动的形式,包括亲子阅读、个别阅读和集体阅读,集体阅读是适用于幼儿园绘本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绘本阅读教学。

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合理的设疑提问引发阅读的兴趣,将绘本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孩子们,让幼儿能一次又一次地主动阅读绘本,喜爱绘本。

那么,什么是“提问”呢?所谓提问,一般是指把故事或事件、知识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孩子去思考。

把未知抛给孩子,让他们去猜想,去交流、去验证、去实践,通过积极的思考设想各种可能的答案,激起孩子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要依据孩子的认知规律,选择最恰当的引导方式,步步设疑,循序渐进地诱发孩子的问题意识,使其思考向前推进。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提问多。

许多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很多,认为提问越多,就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知识,是机械教学。

因此,绘本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幼儿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剥夺了幼儿观察画面,展开联想的时间,如果那样,就不是绘本教学了。

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

填空式提问占据的比例很大。

我们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的。

所以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儿思考如何做好围绕目标而设问,应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功效,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二、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设计
我觉得在阅读活动中,理解书本内容是首要目标,提问应紧紧围绕图画书内容进行。

教师的提问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抓住绘本特质进行引导。

提问要预先设计,预先设计的提问能关注到图书中的主要情节,并让师幼讨论一直围绕主线进行。

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

1.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绘本,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幸运的一天》中猜猜看狐狸、小猪谁会是幸运的一天呢?《狐狸爸爸鸭儿子》中“狐狸还会吃小鸭子吗?”的猜测。

2.当出现故事发展的**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幸运一天》中“假如你是小猪,你会想什么办法?”引导幼儿想象。

3.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

如“小猪是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提问的组织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

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

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
幅图画之间的联系。

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

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

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

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三)教师的应答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会出现的情况就是按部就班,教案怎样备的,我就怎样说,甚至在背教案。

根本无法倾听幼儿的回答,仿佛幼儿和老师在走平行线,没有交集,没有互动,这样的课堂无法精彩。

对幼儿的每一个回答都能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适宜的语言来“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

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

如,当老师问:“西瓜和蚂蚁谁大谁小?”幼儿回答:“西瓜大,蚂蚁小。

”教师又重复幼儿的回答:“恩,西瓜很大很大,蚂蚁很小很小。

”这种回应就是无效的,还浪费时间。

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小熊的帽子》中“小熊会不会要回自己的帽子呢?为什么?”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

(2)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

例如:教师引导《狐狸爸爸鸭儿子》中,师问:“你爸爸平时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煮饭”师接着说:“真是勤劳的爸爸!”概括幼儿的经验。

教师要给予幼儿的回答及时的评价,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适宜的语言来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能一带而过。

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更好地让语言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三、提问的类型。

(一)猜想式提问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经典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

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我的幸运一天》中,绘本的封面就已经很吸引幼儿了,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提出了问题:“你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幸运一天?”问题一出,幼儿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有人说是狐狸,有人说是小猪,带着这个疑问,幼儿会紧跟着老师的思路顺利地进入后面的活动中。

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讲故事前,幼儿看一下图书的封面,了解故事的题目后提问:“这个故事里会有谁呢?他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幼儿会从了解到的故事题目进行猜想,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扩展,答案肯定非常丰富。

猜想式提问引发幼儿大胆展开想象,让他们敢说、想说、愿意说,而且是兴致勃勃地说。

《狐狸爸爸鸭儿子》中教师运用了许多猜想式提问,如“狐狸会不会吃掉这个鸭蛋呢?”“这时候,狐狸还会吃小鸭子吗?”这样的猜想式提问也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开放性特点,一个提问指向多个方向,充分打开孩子表达的思维与方向,所以猜想式提问也是教师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好
方法。

(二)开放式提问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

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

在绘本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

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


本次活动开放式提问很多(根据提问水平检测表做一下统计),幼儿在这样的提问下会积极想象故事情节,绘本故事的童趣深深吸引了幼儿,幼儿一直处于期待正确答案的状态中,想验证故事接下来的情景,从而对绘本阅读更感兴趣。

在阅读中,教师提出的一个个带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是带孩子深入阅读的钥匙。

(三)递进式提问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

《我的幸运一天》中教师引导幼儿逐层说出小猪的想法。

还有“小猪怎么来到狐狸家里?“它怎么啦?”“它会怎么反应?”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四)追问式提问
绘本阅读中最难把握的是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起伏,而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加深对绘本中心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从中悟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结论。

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有效追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

如:《小熊的帽子》里“小松鼠手里拿着什么?为什么拿着伞?”;《我的幸运一天》“狐狸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修指甲?”及“狐狸的表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等等。

(五)操作性互动提问
如《我的幸运一天》中幼儿可通过操作小猪和狼的表情变化图,给予幼儿一个暗示性的提问方式,并让幼儿在表情的观察整理中获得更深的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