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课堂笔记

现代文学课堂笔记

“九叶诗派”的诗学追求
1、“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保留“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

(袁可嘉:《诗的新方向》)
2、在诗艺追求上,“他们又在现代主义的框架内,充分地兼容并蓄现实主义的有益成分,自觉走着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现代化之路。

”(龙泉明:《四十年代“新生代”诗歌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强调“知性与感性的溶合”,追求官能感觉与抽象玄思的统一,达到“思想知觉化”的效果。

4、新诗的“戏剧化”追求。

主要表现为: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与对白等在诗中的运用。

《森林之魅》诗意的生成机制
1、情感的诗意熔铸——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其强度和丰富程度超越了一般的日常情感。

2、塑造了丰满的诗歌形象(尤其是“魔性、人性”兼备的森林形象)——立“象”以尽“意”,将出生入死的惨烈经历充分诗化。

3、选用了恰切的“形式”——“拟诗剧”,是“新诗戏剧化”的典范之作。

(1)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2)在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强化了“森林”(自然)的强大、威严以及“人”的渺小、卑微。

从而使该诗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发我们关于“人/自然”、“生/死”等人生命题的哲理沉思。

《森林之魅》的“现代性”特征
1、诗歌语言、形式的“现代性”。

2、诗歌中主客体关系的“现代性”:
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VS 古代诗歌中“天人合一”之和谐。

3、穆旦式的“现代”生存体验:人生的颓废感、荒诞感、虚无感,批判“现代文明病”。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当你老了[爱尔兰]叶芝(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关于“新诗戏剧化”
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既是直接来自西方诗歌的营养(英美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也是对闻一多、卞之琳等前辈中国诗人探索的承续。

主要由袁可嘉在《新诗戏剧化》(1948)等论文中提出,其目的主要是纠正新诗的两种不良倾向:“说教”和“滥情”。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新诗戏剧化”的表现形态有:
其一,言说主体的戏剧化——诗人自我隐藏,虚构“角色”言说。

比如,闻一多《大鼓师》,卞之琳《鱼化石》等。

其二,诗歌运思方式的戏剧化——吸收戏剧的“冲突”、“矛盾”等美学元素,在诗作中建构在场的戏剧冲突力量,或表现几种相互矛盾的经验、情感。

比如,穆旦的“拟诗剧”:《森林之魅》、《神魔之争》、《隐现》等。

其三,在诗歌中插入独白或对白片段,比如,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