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



放弃单纯追求共识为最高标准,承认规则只能 是局部或区域性,关心公义,主张维持社会多 元性和开放性、并在接受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 保留社会改良机制,不完全放弃透过语言进行 理性沟通,达成共识虽然重要,但不能为了这 样就强制性地消除差异,因这反而会造成恐怖, 最后牺牲了社会公义,这就是李欧塔的看法。




外化有问题的叙事话语
处境性脉络性的实务



在科层制内 重建角色和认同 挑战二分法 批判性个案管理 鼓吹 建立联盟 教育



社会工作者作为某种专家知识的拥有者是否意识到专家霸 权这回事情?

专家观点是怎样呼应着主流意识形态? 香港六七年暴动和之后对青年需要的建构 --- 民生和政 治文化上的困境转化成心理成长的需要。 同理,就算是激进社会工作,标致着进步和批判的思想, 也可能是好心做坏事,打着解放被压迫者旗号、成为压 迫者的一部份也不自知!
历史进步论的破产对社会工作的启视

某种介入模式的流行,理论和概念的出现以至流行,是与 其所属的历史文化及政经脉络分不开的。

大量专家知识的累积,并不一定是进步的,很可能是对服 务对象压制 的加深而已! 社会工作有可能是打着专家旗号和庇荫在福利主义下壮大, 是否有效帮助服务对象可能很有疑问!

社会工作看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主流论述,是帮忙还 是帮倒忙? 青年人被塑造成一群充满问题和极之需要呵护关心和 无知的对象! 来自青年人的声音被湮没了。 单亲家长及其孩子被看成是问题人物,成长有较多问 题! 丈夫有婚外情的妇女对离婚痛不欲生等等。 心理治疗流行化的问题 --- 把原属政治和资源分配的 问题转移成为个人心理层面的问题。
Βιβλιοθήκη 后现代主义的各种主题不接受世界上只有一种知识秩序,没有不变或 基础的知识,这些都是与所处之脉络互相构成 而衍生出来,而且必须透过使用语言作为中介 才成为可能。

接受思想二分法或任何多元的分类;
看重差异,认为事物和意义不只非彼即此,而 可以是两者都不是又或者两着可能皆是。


主体的处境性– 由于意义和论述皆视乎 脉络而不能分开,每个人的自我理解和 实践也是社会构成的,不稳定的、充满 矛盾的、经常在论述过程中重构的,尤 其是当我们在思想和言说的时候。
社会建构主义的冲击




所有既定的、理所当然的、明显的有关的对世界的理 解都应该被「问题化」; 知识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随时随地而不同﹔我们不 能假设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与别人一定相近﹔ 有关对世界的理解是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发展出 来的,所以我们更应关注这个社会过程,知识与行动 之间的关系是密连切的: 因为「现实」是透过历史文化的社会过程产生出来、 所以不存在着一客观而外在的世界,并没有所谓的本 质或历史的必然性。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work


它是一个不能不谈但又难以谈论的话题,因为它 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观念、思想、 见解及方法。 法国的结构主义,德国的浪漫主义、现象学、诠 释学、德国和法国的存在主义、欧州盛行的虚无 主义、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 主义、北美的大众化文艺运动、二十世纪分析哲 学中的反形而上学、社会批判理论,都是后现代 主义理论思潮的来源。
后现代主义的迷思 --- 社会工作应如何自处?

是否除了语言与论述之外,再没有其它真 实?社会结构和一些非论说 的知识和建构 是否存在和重要?

解放、反牵制和反压迫还有没有意义?人 权、自由、公义、民主是否全都是语言游 戏而已?



重新认识知识本质与创造 确认知识生产与权力的关系 确认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和批判性反思对实务的重 要性 对既有充权模式的批判 充权模式底下的去权经验,充权的吊诡矛盾和对权力 的假设皆有问题 权力是存在于使用而不是像商品般拥有、权力既生产 亦压迫

把专业评估变作叙事话语 引入服务使用者的经验和角度 注重处境脉络的政治 重新界定主流概念与语言 留意重构后的专业叙事话语是怎样被专业人员和社工 所使用及理解 在特定的脉络下尝试建立一组有效用的专业叙事话语
策略: 叙事 策略 建立叙事者的诚信 叙事疗法
技巧
挑战没有帮助的叙事话语 寻找潜藏和被隐藏的叙事话语
女性主义、诠释学、及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揭示了父权意识是如何走进历史,建构了我们 充满父权偏见的世界观和知识,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揭 示了偏见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和在科学的幌子底下进入 知识建构过程。 诠释学昭示了深层明白和了解是如何与理解者的存在分 不开。 解构主义告诉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唯一正确的阅读, 解构作为一种方法能让我们发掘藏匿在文本内的意义、 价值和立场。
对充权的反省

社会工作内的有关「充权」这论述有些问题; 这概念假设了权力是可以「一手交一手」的, 但权力是运行于「论述」和「言说」及论说实 践之间;


权力也运作于关系互动,建构着主导的理解和 世界观,要充权就要让边缘的发声,要突破主 流论述,树立反论述,也要改变一己的自我理 解和世界观,明白自已是如何受牵制和摆布而 不自知,从而改变意识、语言和支配性的社会 关系。


建基于实证主义的主流社会 工作理论和实践,受到怎样 的冲击?

要是问题的理解不是客观和真实的,社会工作一向 所采取的临床治疗模式又或者解决问题导向的流程 模式 ,是否有调整必要? 若对一切的大理论或后设叙事均存怀疑,专业知识 的状态将会是怎样的形态而存在?社工的大理论和 后设叙事又是些什么?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对社会工作有什么启示?

学者至今对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 而且社工界对社会工作是否已进入到后现代的时期也 莫衷一是。西方社会工作学界的有关讨论还是在「非 主流论述」的阶段,本地的学界,则仍然在「起步」 的状态中。


简单来说,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性作全面反思、 批判及检讨而产生的思潮。它对理性、文化、语言、 权力、知识、知识论、人的本质及主体性、人类身 处的环境、前景及出路等课题,都与自十七世纪文 艺复兴以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发展出的现代主义 持非常不同的理解。


对社会工作中的心理辅导的影响:

语言就是现实,语言不是中性的工具,它表达的意义是 不稳定的,内部充满矛盾的,有赖于个人在对话中不断 的诠释演译。
辅导过程并不是主客对立而是共同建构对问题的理解和 解决方案。意义建构被提升至与观察行为互动模式同等 重要的位臵。

还有:

社会工作者更重视所持理论所包含的价 值、偏见和意识形态;与及个人是如何 不自觉地介入了一己的偏见。

各门科学知识之间并没有最高之真理标准。
后现代的处境,就是人们不再相信各种「后设 叙事」的处境,这令重建真、善、美的最高标 准的工作,不知可以再凭借什么。


大自然本身也是一个不稳定甚至是异质的体系。 我们的社会若要避免陷入单一、专制、封闭,就 必须学习接受不同的语言游戏规则,亦即接受不 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不同典范、不同标准、承认 差异、尊重多元、维持经验的开放性、不强求大 同合法性模式。

要控制和改变案主并不再是那么重要和 迫切,反之是对话、了解和越来越相信 和重视案主的资源和能力。协同取代了 专家主导的工作手法。

心理辅导作为一种语言游戏 ,一种对话 , 改变了语言也就改变了问题的建构和实 义,问题有可能消解了!

辅导也是涉及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 不断地把片段和分割的自我整合的过程, 辅导的过程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就是把 自我观念如何受着历史、文化、社教过 程和当下社会主导思潮与及一己的社会 和论述位臵抖出来的过程。
福柯(Foucault)对权力与知识的分析, 知识的考古和提出「论述」这些概念 也大大冲激着传统社会工作。


权力与知识的互为表里的关系; 权力不纯然是负面而是生产性的 ; 论述是特定语言和讨论的规则; 现实只是论述所展示的景观和描述而已; 认同 和主体 只不过是由论述构成,所谓主体的自主、 自决以及一致性是不存在的, 主流论述的出现必然排 斥和边缘化了其它可能的论述; 不断的颠覆和容忍异端,确立反论述,是有积极意义 的。

但是,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目前的状况是响应 当前社会上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有关 --这便是新右派或新自由主义。 权力和资源仍然紧握在政府手里,服务程序的 复杂化并不能取代专业判断。


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父权意识及殖 民形态仍然在批判分析中担当重要角色。 社会工作一直站在吊诡的位臵上,既宣称具有 人文主义式关怀和解放,但同时是国家机器的 一部份,负责监控人民。

对语言、论述和叙事与权力及意识形态 之关连的掌握 重视身份政治 – 身份可被改变和重建, 视乎如何回应变动中的脉络,歌颂、包 容差异


批判性解构与重建 解构权力生产及其关系 抗争 – 质疑主导权力及其关系 挑战 – 标示当道权力及其关系,凸显 受压的一方 重建权力生产和实践


合法性危机的年代
确立科学知识合法性的根据出现危机 确立社会生活守则的合法性根据同样出现危机 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后设论述之传统地位受到动摇。




后现代就是「合法性解体」的过程 从科学知识的内部发展,以及科学和知识 发展的关系所显示出来。要求建立一门统一 所有学科的科学,要求找到一套能规范着所 有学术语言游戏规则的共同语言根本无法找 到。
用李欧塔 (Lyotard) 的后现代哲学话语来说



「历史进步论」的破产。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充满血腥、厌迫、劳役、剥削和战争历 史演变之后,我们再不能无视各种与历史进步论背道而驰 的事实与现象。 艺术、科技、知识与自由的发展真的有利于人类整体的发 展? 近代西方历史的实质,与人类解放的「现代」蓝图毫不对 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