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研究方案作者:封晓玉 (小学语文四川眉山小学语文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1 / 231 发表日期:2011-01-06 09:45:41“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凡此种种,不由得引人深思。
学生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等于无视纪律。
真正的课堂活跃不是无序地动,而是一种有序的、动态生成的、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一种师生生命涌动的活生的课堂。
其实,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善于倾听是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技能、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真正保证课堂地教学效率。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对“口语交际”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
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的交流的前提,但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侧重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听”的习惯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听”可以无师自通,不需训练,这样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学校教师无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心听讲。
可惜的是近年在反对传授式教学的背景下,人们在尽量回避“用心听讲”的字眼,甚至面对学生是否用心听讲也难以有适当要求了,导致有的同学课堂上养成了不愿听讲、不会听讲的习惯。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
”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
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
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
为此我们提出《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二)国内外研究述评:目前,对于提高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是现在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研究的意义价值:“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
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更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我校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今后持续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1、本课题提出的小学生“有效倾听”的研究,是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的体系。
良好的倾听习惯,既是生活交际的需要,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因此从主观愿望上,我们都期待开展这一课题研究。
2、倾听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这样的信念: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心理需要。
对学生予以信赖,使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从转变教师观念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这一方面来讲,这个课题也具有可行性。
3、我校领导重视教学科研,教改以来我校已有多个课题研究成果获得省、市奖励。
同时本年度,我校还承担了一个市级课题,多项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年轻、专业素质强、肯钻敢拼的教师队伍,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4、以往的教学对学生倾听能力的评价几乎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并对学生倾听能力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课题研究界定:1、内涵界定本研究课题拟深入思考和分析学生课堂倾听习惯的成因及相关要素,寻求培养或改善学生倾听习惯的具体策略。
教师合理有效的指导,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使学生爱听、乐听、会听、善听,提高倾听能力。
2、概念界定学生倾听能力:在本课题中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听取他人言语的主体状态,包括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两个方面。
其中倾听习惯指要求学生在倾听时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听完整。
这是一种礼貌,也是表示对说话者的人格尊重;倾听能力主要指学生能边听边思边提炼,通过倾听能赏识别人发言和见解,并给予恰当的补充、纠正、帮助,吸纳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1、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进而逐步提高倾听能力。
2、寻求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方法和规律,形成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研究内容:1、调查并进行学生的倾听能力分析。
(1)净化环境,营造静心倾听的外部环境(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2、进行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1)培养认真倾听的心态(2)示范鼓励,树立倾听的榜样(3)多途径训练,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3、进行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研究4、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个案分析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2、主体性教育理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主体参与。
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更健全的主体人格。
实践证明,同学间的相互倾听评价,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这样的评价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3、教学法理论(1)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学会倾听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课堂是大家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如果它只是小数人的舞台,他们在课堂上是主角,占领着自由表达的绝对优势,而剥夺大多数同学自由表达的机会,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重要的。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2)倾听的有意识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传统教学的一个错误观点是,你不认真听,我就罚你。
以此让学生明白只要不认真,就是这种下场。
这样的学生只是怕惩罚而去听,是被动的听,而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
两者完全不同,最后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学生只有在倾听中才能更好地把规范、生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也才能在认真倾听后去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做到正确的“思维反馈”。
(3)倾听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低水平到高层次的训练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倾听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不断地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从而寻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突破口,为口语交际教学创设更为广阔的天地,也由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一)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以案例研究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二)、大体思路:1、创设情境,优化指导,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1)了解倾听的重要性。
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是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方面,而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顺利地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校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应成为课堂不可缺少的追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
(2)专心、耐心、虚心、用心听取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
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使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
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
这是一种倾听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