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初中化学】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

最新 【初中化学】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

最新【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题人教版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如图所示,将充满CO2并附有干燥石蕊小花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面上升B.试管内溶液变红色C.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D.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答案】D【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并且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中水面上升,选项A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试管内的液体变红,选项B 正确;C、试管中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试管内的液体变红,说明石蕊变色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选项C正确;D、该实验中实验现象与二氧化碳的密度无关,该实验不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选项D错误。

故选D。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金刚石、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构成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3.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答案】B【解析】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

故选B。

4.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氧气,下列说法正的是A.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 B.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紫色火焰C.夏天鱼池里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可开始收集【答案】C【解析】A、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错误;C、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正确;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开始收集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错误。

故选C。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C.冬天取暖时,煤炉上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答案】D【解析】【详解】A、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软水,可以用肥皂水进行鉴别,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错误;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8,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错误;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一盆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错误;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作保护气,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A.B.C.D.【答案】D【解析】【详解】A、图中长颈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上,因此不正确,故选项错误;B、图中二氧化碳用浓硫酸干燥时,应该长进短出,因此错误,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故选:D。

7.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B.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D.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

故选C.考点:气体的收集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盐酸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膜”B.将块状石灰石垂直投入竖直放置的试管中C.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碳酸钙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所以用盐酸可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膜”,实验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约45度角,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才需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要等到气泡冒出均匀后再收集,实验操作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都具有导电性C.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A、金刚石不是黑色固体,错误;B、金刚石不导电,错误;C、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C60是由分子构成,错误;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含有碳元素,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B.金刚石、石墨、碳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C.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D.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答案】A【解析】【详解】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用于人工降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 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正确;故选:A。

11.三氧化二碳(化学式C2O3)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草酸,且常温下不稳定,其他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

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说法错误的是A.C2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B.三氧化二碳具有还原性C.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D.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盐【答案】A【解析】A. C2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错误;B. 因为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所以三氧化二碳也具有还原性,正确;C.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以及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推测出三氧化二碳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正确;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三氧化二碳与水反应生成草酸,所以三氧化二碳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正确。

故选A。

12.把盛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A.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B.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C.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D.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答案】B【解析】易溶于水或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A. 甲气体易溶于水,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错误;B. 丙难溶于水,能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正确;C. 因为一段时间后,甲试管内的水比乙试管内的水多,说明甲更易溶于水,错误;D. 甲、乙、气体都易溶于水,丙难溶于水,错误。

故选C。

13.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下列关于CO2和CO的各项对比,有错误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二者的分子分别是CO2、CO,不相同,正确;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前者是12:32=3:8,后者是12:16=3:4,二者不同,正确;C、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产生碳酸,而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发生反应,错误;D、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常温下均是无色气体,由于他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所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不同,正确。

故选C。

14.下图所示的实验组合,最终想证明的是A.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B.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C.C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是H2CO3D.二氧化碳与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将稀醋酸喷洒到蘸有石蕊的紫色花朵上后,发现花朵由原来的紫色变为红色,该实验只是先验证一下酸能使石蕊变红,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A错误;B、向紫色花朵上分别水和二氧化碳接触,结果紫色花朵并不变色,第二个和第三个实验分别验证了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B错误;C、CO2与H2O反应的生成物是H2CO3,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C错误;D、向紫色花朵上喷洒水后再放入二氧化碳中,结果紫色花朵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前面三个实验是为此实验做铺垫,反映出该实验的结论的正确性,故D符合实验最终目的;故选D。

15.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某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A.B.C.D.【答案】C【解析】【详解】A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瓶中形成喷泉,正确;B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中的压强减小,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正确;C中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任何现象,不能证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D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把二氧化碳吸收了,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正确;故选C。

1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 B.CO2验满C.稀释浓硫酸 D.干燥氧气【答案】D【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正确;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验满要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正确;D、干燥氧气时,气体要“长进短出”,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