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2)

优质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2)

优质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2)一、选择题1.“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作品的赞誉A.祖冲之B.王羲之C.顾恺之D.华佗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3.赤壁之战的主要影响是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是①华佗——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②司马迁——所著《史记》秉笔直书,文笔优美③祖冲之——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代测算结果只差50秒④顾恺之——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5.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格局,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对外交往的加强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6.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下列有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B.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C.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夸D.政治精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7.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车轨C.统一度量衡D.加强思想统治8.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9.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这里的“书面语”是指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10.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侧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它是古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B.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C.它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它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1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己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1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13.与“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直接关系的是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秦始皇、汉武帝D.王莽、刘秀14.《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A.春秋争霸B.商鞅变法C.战国兼并D.楚汉之争15.“王(王导)与马(司马睿),共天下”出现的朝代是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6.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几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A.牧野之战B.八王之乱C.五胡内迁D.淝水之战17.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200年曹丕称帝B.公元221年刘备称帝C.公元229年孙权称帝D.公元226年司马炎称帝18.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19.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A.尧B.舜C.禹D.炎帝和黄帝20.根据如图判断,与其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2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部著作是()A.《春秋》B.《左传》C.《史记》D.《资治通鉴》23.下表是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的。

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有关A.实行“推恩令”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盐铁专卖24.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种现象说明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25.读了下面两位同学的历史剧台词,我们可判断他们正在探讨的历史事件是小华:“送人千里,终须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除,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

”A.甘英到达安息B.晋楚争霸C.张骞出使西域D.班超出使西域二、材料综合题26.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始于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而且人们总把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材料一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作为规范文字。

(2)材料二中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3)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27.材料解析题: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魏主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

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

(1)以上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三次政治改革?(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变法内容?改革措施的实施,对秦国有何意义?(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指谁?反映了那些改革内容?(4)概括第二、第三则材料,指出这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28.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变法的措施。

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材料二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城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

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开创性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3)材料三中,“孝文帝”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为“使其整体的汉化”他推行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

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选项B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选项A不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选项C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解析: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分立,民族融合不断加强,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A不符合题意;三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B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是夏商西周时期,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3.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与赤壁之战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4.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①④搭配错误,含有①④的ABD排除;司马迁所著《史记》秉笔直书,文笔优美;祖冲之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代测算结果只差50秒,故C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5.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对外交往的加强与社会统一无必然关系,故含有④的C不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时期,虽然北方战乱频繁,但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社会的安定;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所以这一时期也存在民族融合、统一、发展等积极因素,故D符合题意;AB包括不全面,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