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
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
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
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
(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2)孔子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
民无终贱”,反对孔子以维护世袭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的举贤才。

(3)孔子以继承制礼作乐的周公自任,维护周代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主张强本节用,反对周代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

8.评价
墨子代表了当时劳动小生产者的政治要求,希望为劳动小生产者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保护其经济利益。

他所提倡的兼爱也是一种“人类之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大动乱的时代,起着调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二、经验论的认识论
1.“三表”法
墨子在辩论中提出衡量一种学说的是非的标准,这就是“三表”法: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

同时,墨子还主张注重直接经验。

(2)“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

他的直接经验并不是指个别人的经验,因为个别人的经验容易夹杂主观的成分,而是指“百姓”“众人”即多数人的经验。

这个标准是最主要的,因而是墨子的经验论的最根本的观点。

(3)“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这是其认识论上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但他也是主张重视动机的,提倡从志(动机)与功(效果)的统一去观察行动,因此效果并不局限于立竿见影的眼前利益。

2.墨子与孔子认识论的差异
(1)孔子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这种人就是圣人,圣人天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神奇视听能力;墨子则肯定一切知识来自“耳目之实”的闻见,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贤良圣智起着决定的作用。

(2)墨子运用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直接反对孔子“以命为有”的命定论。

强调在经验中不能看见或听到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

3.“类”的概念
墨子首先提出了“类”的概念。

这个“类”是后期墨家所进一步分析的类名,即类的概念。

墨子提出了类名的存在和重要性,并在“名”和“实”或“取”的关系中,强调“实”是第一性的,要根据“实”来定“名”。

4.“故”的概念
墨子还提出“故”的概念:“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

”这就是说,一件事情的取舍和是非,总是可以找到原因或理由(“故”)的。

他又提出推理是从已知推到未知,从明显的表面看到隐晦的内部:“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5.评价
墨子以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朴素的经验论。

墨子认为感性闻见的经验是最基本的,但他并不完全否认任何抽象的概念或认识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把感性认识作为一切抽象的概念或认识的来源,并通过感性认识来检验。

正是墨子首先自觉地对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后为后期墨家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逻辑
学说,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具有独特的成就的。

三、宗教思想
1.“天志”
墨子的天基本上继承了过去宗教思想中关于上帝的品性,认为主宰一切的是有意志的天,天对于人间的长幼贵贱没有偏心,一律赏善罚暴,天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天志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特别是要求贵不傲贱、强不凌弱。

墨子把天志制裁的重点放在对天子的言行上,认为天子违背天志,也要“得天之罚”,叫作“天贼”。

2.“明鬼”
墨子肯定鬼神的存在,“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他认为鬼神也是无所不知,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3.“非命”
墨子虽然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但也提倡“非命”,坚决反对命定论。

他认为人民的贫富、国家的治乱,都决定于力而不决定于命,主张命定论的人实际上是企图推翻一切道德的原则,“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

4.墨子尊天事鬼的影响
(1)一方面,墨子以鬼神作为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具体保证,希望上天能限制贵族的特权,对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统治者,都能根据庶民的利益,实行公平的赏罚,否认人的贵
贱智愚由生来就具有的命运决定而不可改变。

他对传统的以天命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有所修正,反映了劳动生产者从事生产劳动以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的要求。

(2)另一方面,墨子肯定上天主宰一切,多方面证明鬼神的存在,天子为天所命,代天治民,为下民设立等级森严的统治者,因而这种等级制度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人们对一切剥削和压迫,只能虔诚地祭祀上天和鬼神,并借上天和鬼神的威力,祈求和说服各级统治者保护他们的利益。

墨子没有脱离以天命为中心的宗教思想,具体肯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有利于贵族的剥削和统治者的专制压迫。

这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一些落后面,在当时的思想斗争中起着消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