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常识积累

文言文常识积累


三、举荐类: 察(考察并推荐);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举:推荐;选用。 例:“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荐:介绍进献人才 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孟子》 四、兼代类: 署:代理、暂任。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 例:署南平教谕。(《明史· 海瑞传》) 权:暂代官职。 例:韩愈吏部权京兆。(《为学一首示子侄》) 假:临时的,代理的。代理,非正式 例: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韩非子· 难二》)
九、表示过去的时间
• “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都是副词。 • 例如: • “向之寿民”(《察今》); • “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 “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 后”,是副词。 • 例如:“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
十、表示将来的时间 • “且”意思是“将要”、“将近”,都是副词。 • 例如: “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咸: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 悉: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3、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遗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造: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属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族: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灭族)
(2)、看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常用于句首的: ①发语词:夫、且夫、今夫、唯、盖、凡等,其作 用主要是领起句子,断句时要在这些词前段开; ②谦敬词:窃、敬、请、孤、愚、仆、寡人等,它 们常常 处于句首,要在这些词前断开; ③时间词语:文言文中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有“是 时”、“昔时”、“既而”、“俄尔(俄 顷)”“向者”、“方今”、“乃今”等。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断句方法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 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 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饮酒不乐也/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 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亦子之 罪/子有职/• 人亦有职/各守其职。 寡
【俄而、俄顷、少顷、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 例如: “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斯须就毙”(《促织》)。 “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旋、寻、未几、既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 例如: “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 “寻病终”(桃花源记》); “未几,夫鼾声起”(《口技》); “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
谦称
(一)用形容词来修饰,表示谦下。 “臣、仆、某”自称, 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君主常用 “寡人、不毂、孤”。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长用“家”, 称比自己年纪小的亲属用“舍” 。 (二)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内。[“贱”相当于“我的”] 小、微、卑:小女,微臣,卑职。 (三)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伏闻。
二、降职 (7)谪: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例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黜:黜”与“罢、免、”都是免去官职。 例 《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9)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0)左迁:降级 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11)褫:革除.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篪爵” —— 《上搜才表》
十一、表示时间的终止 • “迄、卒”意思是“终于”,副词。 • 例如:“迄无济”(《促织》); • “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2至3岁称。 垂髫(tiáo)、始龀(chân)——童年泛称。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花甲、耳顺之年——60岁 古稀——70岁 耄耋(mào diã)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④复音虚词:常用于句首的复音虚词有:其惟、岂 惟、岂足、然且、然则、故夫、得无、何为、何以、 何故、无乃等。 ⑤方位词: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可 以帮助断句。 常用于句尾的: 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 :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 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 断开;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 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 的 前 面 需 要 断 句 ) 。
稔: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稔(庄稼成熟) 事: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服事,侍奉) 涉: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 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3.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劾: 揭发罪状。 畿: 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馁: 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谢:道歉,推辞,告诉。 淫:过分,过度。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狱:官司,案件,监牢。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特别征召。 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 (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3)故事:按旧例。 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1998年高考卷) (4)下车:官吏初到位。 例: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 (5)中外:朝廷内外。 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 (6)首领:脑袋,性命。 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 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例】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韩愈 )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 ,如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例]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 《陈涉世家》)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是时”,即“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 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实词
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7.趣,通“促”:“趣赵兵亟入关”。 8.内,通“纳”: 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 9.郤,通“隙”: 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11.涂,通“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七、表示较长的时间
“每”意思是“经常”,副词。 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素”意思是“一向”,副词。 例:“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久之”,“很久”的意思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八、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 久,如:甫。(指:刚刚,才) 例:甚者,场功甫毕。(2010 湖北 《原弊》)
五、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 出人意料,如:暴。
【例】 ①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六、古代表示时间的”(《促织》); “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 例:“食顷,帘动”(《促织》)。
• 尊称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 “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如: “先生、吾子”等; 如“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如“大王、 大夫、将军、公子”等。 (三)常见的有: •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 贤:贤弟、贤妻 • 仁:仁兄、仁弟 •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 大:大礼、大作、大驾。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政事类实词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1.诣:到……去。 2.劝: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谒:进见。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交往;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7.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 闻: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0.坐:因犯错而定罪。 11.矫:假托,假传。 12.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 13.革:改变,变更。 14.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巡:巡视,往来视察。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古代官员升迁
一、升官 (1)拜: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 (2)除:任命官职. 例: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3)擢:升官职。 例: “过蒙拔擢,宠命犹渥” ——《陈情表》 (4)拔:提拔 例: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5) 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例: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6)晋(升职)晋升。提高地位、级别或荣誉。 例:以功晋知府。——《清史稿· 桂中行传》 (7)征、征召。 例:征拜郎中。——《后汉书· 张衡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