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
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这些文章信笔写来,娓娓而谈,各有特色。
《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语堂从容达观、闲适超脱的人生态度: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
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
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
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奉的家庭。
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
我要未失赤子之心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喜欢浇水浴。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几棵梅花。
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我要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在这里,不需要名利,只要温暖舒适的家庭,可口的饭菜,合于自己口味的书,几棵竹树梅花,在明月高悬时欣赏。
多么闲适的心境,不亚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
《梳、篦、剃、剥及其他》一文则不乏尖锐严正的讽刺态度:近日报载四川通行童谣,描写军匪官僚搜括百姓之惨酷,可为民国治绩之写照。
童谣云:“匪是梳子梳,兵是篦子篦,军阀就如剃刀剃,官府抽筋又剥皮。
”据此可知搜括本领,匪不如兵,兵不如将,将又不如官。
孤崖一枝花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
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
想宇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
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
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
香为兰之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有欲罢不能之势。
拂其性禁之开花,则花死。
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庙庑,人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
屈原明明要投汨罗,仍然要哀号太息。
老子骑青牛上明明要过函谷关,避绝尘世,却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岂真关尹子所能相强哉?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
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
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有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
中国文学可传者类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铭。
这也是属于孤崖一枝花之类。
故说话为文美术图画及一切表现亦人之本性。
“猫叫春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实际上老僧虽不叫春,仍会偷女人也。
知此而后知要人不说话,不完全可能。
花只要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论西装许多朋友问我为何不穿西装。
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
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装的。
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装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也未能免俗。
至于已成婚而子女成群的人,尚穿西装,那必定是他仍旧屈服于异性的徽记了。
人非昏愦,又非惧内,决不肯整日价挂那条狗领而自豪。
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这是很鲜明彰著的事实。
也不是女子尽喜欢作弄男子,令其受苦。
不过多半的女子似乎觉得西装的确较为摩登一等。
况且即使有点不便,为伊受苦,也是爱之表记。
古代英雄豪杰,为着女子赴汤蹈火,杀妖斩蛇,历尽苦辛以表示心迹者正复不少。
这种女子的心理的遗留,多少还是存在于今日,所以也不必见怪。
西装只可当为男子变相的献殷勤罢了。
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论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不知怎样,中装中服,暗中是与中国人之性格相合的,有时也从此可以看出一人中文之进步。
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
或是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西装。
然一人的年事渐长,素养渐深,事理渐达,心气渐平,也必断然弃其洋装,还我初服无疑。
或是社会上已经取得相当身分,事业上已经有相当成就的人,不必再服洋装而掩饰其不通英语及其童 之气时,也必断然卸了他的一身洋服。
所有例外,除有季常癖者,也就容易数得出来。
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为一类,这本不足深责,因为他们不但中文不会好,并且名字就是取了约翰、保罗、彼得、Jimmy等,让西洋大班叫起来方便。
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之小政客等。
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师父等又为一类,其穿西装心理虽各有不同,总不外趋俗两字而已,如乡下妇女好镶金齿一般见识,但决说不上什么理由。
在这一种俗人中,我们可以举溥仪为最明显的例子。
我猜疑着,像溥仪或其妻妾一辈人必有镶过金齿,虽然在照片上看不出来。
你看那一对蓝(黑)眼镜、厚嘴唇及他的英文名字“亨利”,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溥仪在日本天皇羽翼之下,尽可称皇称帝。
到了中国关内想要复辟,就有点困难。
单那一套洋服及那英文名字就叫人灰心,你想“亨利亨利”,还像个中国天子之称吗?秋天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依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人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
看那红光炙光,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别人烧大烟一样的兴味。
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涂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同样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
须如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