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态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背诵版

物态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背诵版

物态变化知识点整理归纳背诵版要点一、温度及其测量通常说的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

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1)单位:摄氏度,符号℃,读作摄氏度。

(2)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3.温度计:(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管、液体、刻度等。

(4)特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内径是粗细均匀的,温度计的分度值设计的越小,温度计的灵敏度越高。

(5)常用温度计:①实验室温度计(图甲):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精。

②体温计(图乙):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

③寒暑表(图丙):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4.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分度值。

(2)使用时:①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看: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③读: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

④记:记录结果必须带单位,用负号表示零下温度。

5.体温计:(1)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2)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

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将缩口上方的水银甩到玻璃泡中(其他温度计不用甩),消毒后才能进行测量。

要点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蒸发:(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3.沸腾:(1)沸腾: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要点诠释:(1)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沸点时剧烈程度缓慢剧烈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要点二、液化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可液化)(2)压缩体积3、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液化放热:水蒸气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要放出部分热。

要点诠释:(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生活中看到的白气、白雾都是液态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它的形成过程都是液化。

如:“人造雨”的实验中,从水壶口逸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水蒸气可以液化成小水滴,说明降低温度能使气体液化。

(3)注射器中的乙醚蒸气,推动活塞,减小乙醚蒸气的体积,注射器内有液态乙醚出现,说明压缩体积也能实现液化。

要点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要点诠释:(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①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②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 是晶体熔度升高,在BC 段是熔化态,CD 段处于液态,吸热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固液共度降低,凝固时间t 3要点四、探究固体1.实验器材:酒精灯、器、三脚架、钟表 2.实验药品:冰、蜡烛3.实验装置:4.实验内容:(1)观察冰熔化时的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 1~t 2;而DG 于液态,EF 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固液共存状态。

FG 为固态放热温~t 4。

究固体熔化的特点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蜡烛化时的现象?固态,吸收热量温处于固液共存状是晶体凝温度不变,处于计、火柴、搅拌(2)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冰的温度。

(3)当冰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4)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5.表格:t/min 0 0.511.52……T 冰/℃冰的状态T 蜡烛/℃蜡烛的状态6.冰、蜡烛熔化图象:7.分析论证:冰在熔化之前温度逐渐上升,到0℃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在0℃不变,直到冰块全部熔化成0℃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

冰的熔化曲线中平行于时间轴部分表示的意义: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平行于时间轴一段所对应的温度值,即为冰的熔点0℃。

要点诠释:(1)冰熔化过程中的特点:(2)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3)冰熔化的条件是: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要点五、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熔化吸热:晶体熔化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加热,停止加热,熔化马上停止。

即熔化过程要吸热。

2.凝固放热:反过来,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放热快凝固快,放热慢凝固慢,不能放热凝固停止。

3.应用:北方寒冷的冬天,在地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不会冻坏青菜。

要点诠释:晶体在熔化和凝固的能使其温度升高而不能只能使其温度降低而不要点六、升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要点诠释:1、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并不存在液态。

2、一般在任意温度下,燥的固体物质如香皂发要点七、凝华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2、现象:冬天窗户上的要点诠释:1、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有经过液体。

凝固的过程中,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时,吸而不能熔化;液体温度没有达到凝固点时,低而不能凝固。

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时,吸收热量只点时,放出热量丝变细、衣柜里等。

在此物态变化中华现象。

某些干华。

态变化过程中没2、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要点八、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1、人工降雨:关于人工降雨原因: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烟雾:关于舞台“烟雾”的之谜: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3、储藏食物、医学手术: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

利用该特点,可以用来作强制冷剂,用来储藏食物或用在医学研究上,现代医学中的“冷冻疗法”就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部分组织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使其组织坏死。

要点诠释: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

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2、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

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要点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

要点诠释:(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3)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洋陆地内循环陆地海上内循环海洋(4)水循环的途径:①蒸发;②降雨;(5)水循环和我们的生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型: 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 海洋与陆地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等。

使陆补充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 补充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降水等水循径: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式的能。

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特点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⑥下渗。

大的能源,并可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