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领导是一门科学,领导的基本职能有选人用人职能、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决策职能等。
这些职能都是领导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出决策、实施决策的过程。
决策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
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愈来愈受现代领导者的关注与重视。
那么,作为现代领导者应该如何理解和掌握决策的有关知识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了解决策的定义及发展;其次理解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掌握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这样才能进行科学的正确决策,使领导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一、决策的定义及发展1、什么是决策所谓决策,其一般含义就是作出决定,是选择对策的决定。
决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决策概念专指决策者对行动方案的最终选择,即通常所说的最终“拍板”。
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只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它是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如果没有最终选择前的一系列活动,就无法做出科学的正确决策。
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是以选择前的各项工作为前提,它是决策活动的全过程的成果。
所以我们应对决策作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决策概念,是把决策理解为决策者制订、选择、实施行动方案的整个过程。
人们对行动方案的决定,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决策程序和活动来实现的。
从提出问题、确立目标开始,进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最后才选择方案。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还需要对原有方案进行个别修正,甚至在必要时还要追踪决策。
2、决策的发展决策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决策,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要对处理这些问题做出决定,也就是进行决策。
个人对个人的各种事情做出决定,就是个人决策,而领导者对自己所属部门、组织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做出决定,就是领导决策。
我们这里所说的决策是领导的决策。
自古以来,各种类型的领导,无一不重视决策。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政治家、军事家的决策功能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决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决策处于一种蒙昧形态。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决策过程。
或者,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能把一切问题调整好了。
或者由于人们把强大的自然力量和复杂的社会现象都视为神旨天意的表现,当遇到重大问题需要作出决定的时侯,领导者往往依靠占卜问卦等迷信手段预测凶吉,进行定夺。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这种蒙昧的决策形态持续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其经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显示的积极作用,便诞生了经验决策的形态。
经验决策,它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做出的决策,决策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和个别高明谋士的认识和经验。
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经验决策的真实写照。
经验决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决策方式。
它还停留在比较简单、比较朴素的阶段。
这种决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严格的科学决策程序,更没有建立完善的决策体系。
这种决策它同小生产方式相适应。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简单,发展过程缓慢,依靠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即可作出决定。
因此,这种决策常常是以经验为依据。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依靠个人的素质和经验、过程简单、信息量很少的经验决策,已日益暴露出其严重的缺陷,历史的发展要求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化。
科学决策是现代的决策方式,它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的。
科学决策是指按照决策的科学理论和健全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活动。
它是现代社会活动的产物。
现代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变化多端,影响巨大。
因此,一个决策的失误必然会引起连锁反映,产生严重的后果。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单位、甚至事业的兴衰存亡。
为了社会的未来发展,领导者必须抱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优患意识,去研究和寻求合理的决策。
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从全局到局部,从当前到未来,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益,进行周密的方案论证工作,即时作出可行有效的决断。
这些都不是任何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所能胜任的。
所以经验决策必须上升为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比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第一,经验决策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的。
而科学决策则要求建立完整的决策体制,依靠集体的智慧,实行决策民主化。
第二,经验决策的过程简单,只有“谋”和“断”两个步骤。
而科学决策则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集思广益,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优;定点试行,实践检验;普遍实施,追踪决策等五大步骤,实行决策程序化。
第三,经验决策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胆识和智慧进行最后的决断。
而科学决策则要求领导者必须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科学的决策思维方法进行优化决策,实现科学决断。
二、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占先,全盘皆活”,这是对决策在整个领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描写。
决策是领导首要的基本职能。
首先,领导工作离不开决策。
任何部门、任何层次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
领导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部门的领导,又包括高层、中层、基层等各个层次的领导,无论是哪一部门,哪一层次的领导,都需要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各种问题作出处理决定,领导离不开决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
其次,决策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
领导工作一般说来,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制订决策、执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领导过程可以看做是由许多决策组成的连续不断的链条。
再次,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
领导的责任在于制定战略、拟定规划、确定政策、组织管理、使用干部,而履行这些职能是以决策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制订战略,确立怎样的战略目标,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种战略目标,需要科学的决策,拟定规划、确定政策、组织管理、使用干部也都需要进行决策。
最后,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带领、引导被导者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种事业的活动过程,而领导者的决策就规定了事业的发展方向,规定了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它就成为行动的指南和准则。
正确的决策引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前进,错误的决策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倒退。
我们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党历史上有过的几次错误决策,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的正确决策,如“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正确决策,引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解放以后,“大跃进”的决策失误,造成了数以千亿计的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策,更是误国殃民,祸及子孙。
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正确决策,使我们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既然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那么任何一个领导,都必须学习并掌握好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三、科学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
通常而言,科学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五大阶段。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所有决策工作的步骤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所谓问题,是现实的情形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应该看到,问题常常不是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
为了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准确的确定目标,保证有效的决策,决策者应当培养自己从信息的海洋里采集重要信息的技能。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领导者只有高度重视信息,能动的捕捉信息、合理的组建信息,才能未雨绸缪,超前决策,依据事实,准确决策、揭示规律,科学决策。
因此,在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中,能善于捕捉信息而成就大业者比比皆是。
2、集思广益,拟订方案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拟订方案的过程。
这一步做好了,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拟订方案阶段,领导者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和研究人员、有多方面知识的人、有实践经验的人,平等地、民主地讨论问题,拓宽思路,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各方面人员(特别是参谋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从各方面寻求通往目标的正确途径,拟订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拟订方案的工作,是在领导者委托下,主要由智囊团,参谋班子承担的,大体上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大胆探索。
第二,精心设计。
第三,综合评价。
3、综合评估,方案选优所谓综合评估,方案选优,就是对各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要用数量化和非数量化对它们进行分析测算,从而确定它们可行程度,然后将各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照,从中选择出一个或综合出一个最佳方案。
一般说,原封不动地接受某个方案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大都是以一个方案为主,吸收其他方案的长处,或将各方案的优点综合起来,成为一个优化方案。
也有这种情况,所有备选方案经过评估都不理想,但受到原方案的启发,从而制定出较为满意的方案。
领导者不必亲自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必须十分重视并亲自参加对方案的评估,否则就无法履行自己进行决策的职责。
方案选优就是领导做决断,这时要注意几点:第一、明确专家是决策科学化必不可少的因素;第二、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人。
专家只能帮助领导者决策,而不能代替领导者决策;第三、领导者要正确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必须放手让专家独立研究,充分和提倡专家同自己唱对台戏,以鉴辨正误之效。
4、定点试行,实践检验。
方案选定后,决策活动告一段落。
领导者对方案选择虽然有了客观依据,但决断是一个主观的行为,此时的方案仍然属于认识的范围,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能不能普遍实施,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比较妥善的办法,是先进行局部的试点,如果成功,决策的科学性就得到了验证,然后可以进入普遍实施的阶段;如果试点失败,则可以反馈到决策中心,以便修整补充方案,甚至推倒重来,这是使决策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环节,这就类似工程技术的中间试验,“小批量生产”,当然,各级党政领导指挥的是社会系统工程,情况要复杂的多。
凡是比较大的决策,特别是非常规性决策,都应先经过试点,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采取的基本领导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在试点中要注意几点:第一、选择的若干试验点不能特殊照顾吃“小灶”;第二、设立对照点。
即同时调查试验点与同类非试验的情况,比较不同做法的不同结果,这样试点的方案才有适用性;第三、实验点无论成败都应认真分析,找出哪些是属于必然性的东西,哪些属于偶然性的东西,对偶然性的注意发生原因,但要抓住必然性的东西。
5、普遍实施,追踪决策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经过试点,证明了方案可行之后,就应当付诸实施。
实施决策的过程就是决策意图转化为群众行动的过程,这是决策程序的最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