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微视频预学下的概念学习”----以《小数的意义和读写》为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每位教师的认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盛况。
但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太深,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以下问题:课堂虽然不再是“满堂灌”,但依然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想的少;课堂虽然提问不少,但能激发学生思维、切中不同学生之不同学习“盲点”的真问题少,“假问题”多;师生互动流于形式,学生真正的活动少……这样的课堂,气氛虽然热闹,但因为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潜力估计不足,包办代替的多,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致使学生学习上缺乏主动,学习效率低下。
这样的教学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与新课标实行课改的目的背道而驰。
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我们学校及老师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微视频教学研究,初步构建学生“微视频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华丽转身。
预学分析:《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后教学的。
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
因为小数是抽象的数概念,所以《小数的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
然而对于小数意义的界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却是一种规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可以从已学习过的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感悟。
从结论来看,概念涉及逻辑与推理的度比较浅,从产生的过程看,是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属于“学生能学会的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本节课可实施微视频教学,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知识。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中需理解、提升的部分对学生加以引导。
如何根据学生的“微视频预学”,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再依据“自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在学习概念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以下是我们进行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分析:一、预学后测,了解学习困惑微视频中设计了三道题以检测学生对概念核心理解的情况。
(1)0.8表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份。
(2)0.46表示把整数“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46份。
(3)0.137表示把整数“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学前我们对学生的估测是:通过微视频学习后,学生对“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的结论易于接受。
但是对于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性推理在认知上一定有模糊的地方。
那么他们对小数这一数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能否灵活应用?不同学生的学习困惑分别在哪里?自学时他们是否有新的发现?这些都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自学进行反思回顾。
“反馈单”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反馈单1.三道小练习你完成的怎样?自己批改一下吧!(1)(2)(3)2.说一说,视频老师哪些地方的讲解你还不太明白,提出你的问题。
3.你的发现或想法:要求学生在新课前一天完成反馈单,上课前收集整理,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以往的教学,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分析,有的学生善于猜想,有的学生擅长动手实践……这说明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认知差异。
反馈单能让我们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或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课堂交流,扫除学习障碍1.师:同学们,通过视频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小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先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外部表征掌握的情况。
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小数的意义。
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面”,知识的“里”还有待下一步验证。
2.有序交流学生对视频学习中的困惑。
通过整理,学生的问题分归两类:(1)为什么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能分成其他的份数吗?(2)401000米写成小数后是0.040米,小数点和4之间为什么有一个0?0.105米中小数点和1之间却没有0?问题(1)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比较肤浅,只浮于表面。
教学的切入点从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入手。
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来解决。
生:因为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
生:那是因为1米=10分米,不等于8分米、9分米,所以不能平均分成其他的份数。
生: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也都是有道理的。
生(恍然大悟):哦!是1米=100厘米,1米还等于1000毫米,所以才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
学生交流后以平均分成10份为例,课件出示米尺和对应的简化图,让学生观察并体会把1米平均分成10份的实际意义。
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因为1米=10分米,所以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平均年分成的份数是根据米与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确定的,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出示第(2)个问题: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不能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启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法。
老师巡视,适时点拨,适当评价。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借助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得出: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应该是分米的位置,而40毫米中的4表示4厘米,排在分米的后面。
通过以上交流,学生也明白了1051000米写成0.105米的道理。
几个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对1厘米是1米的1100不太理解,因为人数少,课前进行了个别辅导,解决了几个学生这方面的困惑。
这一层次教学的理论支撑来源于《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再加上必要的时间体验进行主动建构。
微视频教学的课堂不再是教会孩子什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会了什么,并在相互交流中丰富、完善彼此的“会”,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巩固练习。
A.基础题 (1)17厘米=( )( )米=( 填小数 )米 (2)90毫米=( )( ) 米=( )米 210毫米=( )( )米=( )米 B.变式题,1分=( )( )角 =( )角 1分=( )元 7角3分=( )元变式题的设计鉴于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建构,既要结合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去感悟,又要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这是学生认识小数的重难点。
如果只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的话,这样的体验还嫌单薄,课堂上还需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
人民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应用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次体验小数的实际意义,对学生抽象与概括并逐渐构建完善的小数概念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道变式题的设计是逐层递进的。
第一小题,将小数与分数建立联系,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第二小题直接填小数,引导不再亦步亦趋,让学生的思维跨大一步;第三小题难度系数更大,是前两题的综合,让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思考中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三、拓展提升,沟通联系,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点上,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因此认识小数后,将小数与整数建立联系,丰富学生对数的认知。
找一找:像0、1、2、3……这样的自然数都能在直线上找到相对应的点,小数也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你能找到下面这三个小数对应的点吗?0.6 、0.61、0.6120.6引导学生在0.6和0.7之间找0.61,把这一段逐渐放大出示。
0.5 0.6 0.7 0.8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0.61的?(回顾反思,以实现寻找0.612方法上的正迁移)引导学生说出0.612在哪两个小数之间。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图:0.60.5 0.7 0.80.6 0.61 0.62 0.63师:从刚才寻找三个小数的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在数轴中标出小数的方法,和刻度尺上标出的厘米、毫米相对应。
这样的直观考察,对于深化理解小数的意义很有帮助,学生不仅直观感受到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一次次的细分,更深刻体会小数的产生,体会到小数的稠密性是整数所不具备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其中。
借助图形寻找小数的过程也为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小数的近似数”中“1.50比1.5更精确”提供直观的形,使学生借助数轴的形抽象精确的度。
微视频预学下的概念自主学习方式也有它的不足。
虽然能让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导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减少了时间上不必要的浪费。
然这种学习方式因为有现成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中想象力的发挥。
怎样弥补这一缺陷?教学中我们利用时间上的宽裕,为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深入探索的空间。
“从刚才寻找三个小数的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结合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的驰骋。
四、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展示“你的发现或想法”。
挑选一些比较好的发现和想法在全班交流,共享的同时更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也让学生有了更为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