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货代论文

国际货代论文

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货运代理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摘要】国际货运代理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

就世界范围而言,国际货运代理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在我国,国际货运代理是个非常年轻的行业,特别是近十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实际上第三方物流是国际物流中一个具体的网。

即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服务。

本文试图从国际货代的发展现状入手,讨论它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以及未来的趋势。

Abstract: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s a developing industry. On a global scale,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s have been hundreds of years of history, but nearly half a centur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of youthful vitalit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s a very young industry, especi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Third-party logistics is supply-side and demand-side other than the provision of logistics services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 in fact, in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is a specific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network. That in the logistics channel to provide services by the intermedia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discuss it with third-party logistics, relationships, and future trends.【关键词】国际货代第三方物流关系趋势Keyword: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lation(一)国际货运代理与第三方物流的定义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国际货运代理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对国际货代是这样界定的:货运代理是根据客户的指示,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的人,其本人并非承运人。

从这个界定不能难看出,国际货代实质上就是但当中间人的一种从事运输业务的角色,既是货主代表,维护货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又协调承担货运任务,进行承运人工作。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又称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第三方是相对第一方即发货者和第二方即收货者而言的,它是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存在的,通常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合同形式与第一方或者第二方合作,按客户要求以及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一系列的个性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物流的一种形式。

第三方物流(3PL)涉及的服务范围非常广,它不仅能够提供一般国际货运代理所提供的仓储、报价、报关、运输、分拨等初级服务,还能提供信息通讯、包装、人员培训、物品配送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并且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与货主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稳固的基础【1】。

第三方物流内部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

对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他们通常实实在在地进行物流操作。

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则是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

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可定义为两者结合。

(二)国际货代发展现状我国加入WTO几年来,国际贸易得到迅猛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这几年的外贸产值平均增速高达27.5%,平均每年净增2700亿美元,我国出口和进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2007年已经上升到10.3%和8.8%左右。

由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上升,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货物流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

在全球国际贸易的货物流程中,90%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而2007年我国港口的吞吐量达到了6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1.1亿标准集装箱,已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2】。

在这种形势推动下,作为现代物流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最成型的国际物流行业之一。

据商务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7月1日之前,全国经审批的货代企业已达5012家,其中法人企业2555家,分支机构2457家。

自2005年4月1日实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暂行)办法》至2008年5月底,全国共有16199家国际货代企业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其中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6237家。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货运代理服务从2008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资设立独资公司,中国货代行业进入一个更加放开经营、公平竞争的时代【3】。

在2005年12月11日,由中国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

按照该办法,中国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实行国民待遇。

此举标志着外商投资货代服务最后一道防线(股权设限)也被解除,允许外商完全独资经营货代业务。

我国国际货代业务对内对外完全放开,成为了真正的竞争性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增幅均比上年加快。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75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 展望2007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我国国际货代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

(三)国际货代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与趋势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的货运代理市场相比较从前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全国八九成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都是通过货代市场进行的,国际货运代理市场逐渐壮大,我国国际货代企业日益增多,但由于我国货代市场起步晚,发展仍不成熟,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这导致了国际货代企业的运营规模、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同时,加入WTO新的规则对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我国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市场处于一种高度竞争的状态【4】。

从货源结构看,国内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以承揽出口预付货为主,营销手段主要是靠比拼低运价和社会关系,而对已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比重80%的FOB(Free on Board)指定货(这些货物运输主要由全球网络优势跨国货代公司所控制),由于缺乏海外代理网络因素,往往力不能及。

目前中小货代企业在运价、舱位等方面对承运人的过分依赖,以赚取差价和订舱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

企业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细分,造成中小货代的业务可替代性强,客户稳定性差,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下。

由于货运代理属于服务业,基本上不存在行业壁垒,市场进入门槛低。

我国很多货代公司都规模不大,企业的所谓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以及利用办公室软件制作简单的表单文档,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较弱,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

另外,制约货代公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

尽管货运代理资格证书的培训在不断发展,然而从业人员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据统计,中国现有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大约30万,但其中经过正式培训的人员寥寥无几,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货代业的竞争力。

严格地讲,未具外经贸部颁发的国际货运代理资格批准证书的货代都属于非法货代,而我国仍有众多非法货代,这些非法货代常常为了争夺货源,对于大客户不惜降低运价,给予回扣,进行不正当竞争,而对于一些零星小客户,则利用他们对航运市场的不了解,巧立名目乱收费,也恰恰如此,他们能迎合一些货主的需要而能长期存在下来,使得货运代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合法货代企业生存空间因此越来越小。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上十分缺乏一批拥有广泛经营网络、信息技术先进、营销能力突出、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大部分的货代企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少”、“弱”、“散”。

“小”表现在经营规模小,资产规模小;“少”是服务功能少,专业人才少;“弱”是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散”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这一切,要求我们的国际货代业生存和发展的定位应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

当前,全球的货代业都在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要实现这种转型,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市场变化,不断挖掘潜力,开发不同层次的物流增值服务。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大多中小货代企业管理理念仍然落后,提供的服务简单且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更没有主动细分市场,研究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心理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一直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方案,更不用说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我国最早的理论研究之一是第三方物流:模式与运作。

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

由于服务业的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中的“第三方”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