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文件1.1基础资料汇编(对编制区现状情况的资料汇总和分析评价)1.1.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1.1.2 自然环境(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1.1.3 人口状况(人口空间分布、居住结构、居住密度)1.1.4 土地利用现状(详细汇总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列出“现状用地汇总表”)1.1.4.1 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1.1.4.2 已拨划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1.1.4.3 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1.1.5 建筑物状况(编制区建筑物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与合法性等)1.1.6 道路交通现状(等级系统、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道路交通现状分析)1.1.7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对现状进行分析)1.1.8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分布、规模、用地面积及管网等级和分布,并对现状进行分析)1.1.9 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1.1.10环境保护现状(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并对环境保护状况分析)1.1.11其它1.2说明书1.2.1 前言(说明控规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1.2.2 规划依据与原则(说明依据与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划和其它依据,控规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1.2.3 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1.2.4 规划目标(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发展条件,确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1.2.5 用地布局(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汇总表”)1.2.6 地块划分(分析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按照4.2.3、5.2.3规定)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包括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的方法和结果1.2.7 地块控制(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有关要求详见4.2.4、4.2.5、5.2.4、5.2.5),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1.2.8道路交通规划(分析评价道路交通现状,预测发展需求,制定交通组织原则和交通发展对策,合理组织内外交通系统,确定各类交通设施的布局和用地界限)1.2.9 绿地系统规划(分析评价绿地系统现状,预测发展需求,阐述绿地系统规划原则,确定绿地的种类和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1.2.1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分析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证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1.2.11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2.11.1 给水、消防工程规划(分析评价给水消防设施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规划对策,确定用水标准并预测各类用水量,提出对水质的要求,确定消防设施的布局及设置要求)1.2.11.2 雨水、防洪工程规划(分析评价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规划对策,选定排水体制,暴雨强度公式,防洪标准,确定汇水面积和洪峰流量,预测并计算雨水总量,确定雨水,防洪设施的布局及设置要求)1.2.11.3 污水工程规划(分析评价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规划对策,制定污水计算标准及排放标准,计算并确定污水总量,确定排污设施的布局及设置要求)1.2.11.4 供电工程规划(分析评价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规划对策,选定用电标准,预测电力符合,确定高压走廊和电缆通道的宽度控制要求)1.2.11.5 电信工程规划(分析评价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规划对策,预测各类通信量需求,阐述微波通道的宽度控制和建筑限高要求)1.2.11.6 燃气工程规划(分析评价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规划对策,确定气源类型、用气量指标、参数、供气方式及压力级制,预测用气量,阐述防火间距的要求)1.2.11.7 环保环卫设施规划(分析评价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论述各类环保环卫设施的项目的种类和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1.2.12 城市设计(分析和研究编制区的环境特征、景观特色的构成及空间关系,建立编制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体系,明确城市设计要素的控制要求)1.2.13 规划实施的措施及建议(明确规划管理措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规划分期设施的策略)1.3技术图纸(说明规划意图的相关图示)1.3.1区域位置图(标示编制区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及交通联系)1.3.2 土地利用现状图(标示现状用地的种类和界限)现状用地权属图建筑质量评定图1.3.3 土地利用规划图(标示规划用地的种类和界限)1.3.4 地块划分编码图(标明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的界限及编码)1.3.5 开发建设密度分区图(标明地块开发建设密度分区等级和范围,需要时也可分别绘制“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分区图”和“高度控制分区图”)1.3.6 道路系统规划图(标明各级道路的平面、断面。
主次道路交叉口及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标明主要交叉口形式以及道路交通设施的分布与用地范围,标明广场的界限)1.3.7 综合交通规划图(标明铁路、公路、港口、空港等对外交通线路及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场、公交站场、客运站、货运站、加油站等重要交通设施的位置及用地范围)1.3.8 绿地系统规划图(标明各类绿地的位置和用地范围)1.3.9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标明各类公共配套设施的位置与用地范围)1.3.10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图1.3.10.1给水、消防工程规划图(标明供水来源、地块用水量、标明水厂、调节泵站的规模、高位水池的位置、容量及用地规模,标明供水干管走向和管径,标明消防栓的位置)1.3.10.2雨水、防洪工程规划图(标明汇水总面积、汇水分区界限,标明雨水泵站的规模和用地,标明雨水及防洪管渠)1.3.10.3污水工程规划图(标明汇水面积、排污标准和总污水量等,标明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的规模和用地,标明污水管干线的走向、管径、营长、坡度和控制点标高和出水口位置)1.3.10.4供电工程规划图(标明电源来源,地块电力负荷,标明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用地和容量规模,标明高压走廊平面位置和控制宽度,标明电缆沟走向断面和尺寸,标明路灯照明箱位置)1.3.10.5电信工程规划图(标明电信来源,地块电信需求量,标明电信局、邮政局和广电局位置、用地和容量规模,标明通信管道走向、管孔数和管径,标明微波通道位置、控制宽度及建筑限高1.3.10.6燃气工程规划图(标明地块高峰小时用气量,标明燃气场站的位置、用地范围和容量规模、防火间距,标明较大规模的储存场站的防火间距,标明管网走向、管径及高压燃气管道控制宽度)1.3.10.7环保、环卫设施规划图(划定环保控制区,标明各类环保、环卫设施的位置)1.3.11 城市设计导引图标明轴线、节点、地标、开放空间、视觉走廊等空间结构元素的位置以及建议的建筑高度分区1.4公众参与报告(对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情况,公众对规划的主要意见以及对公众主要意见的出离情况的有关说明)1.4.1 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基本情况1.4.2公众意见摘要1.4.3规划回应概要技术文件的成果形式(包括书面成果及电子数据成果)A、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和公众参与报告统一采用A3幅面装订,可合订也可独立成册B、技术图纸一般比例为1/1000~1/2000,须同时制作A3幅面缩图,单独成册或附说明书后C、电子数据成果文本用word格式,图纸采用dwg和jpg2\法定文件2.1文本(控规强制性内容的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条文)2.1.1总则(法定文件编制的主要依据和原则、规划范围、生效日期及其它事项2.1.2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2.1.3地块划分及编码(主要结合道路界线,在编制区内划分地块,地块编码采用两级编码方法,由编制区代码---地块代码组成)2.1.4 建设用地性质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的兼容性)2.1.4.1土地使用性质(根据地块的功能定位,确定主要的土地用途。
土地使用性质原则上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1.4.2土地使用兼容性(确定地块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范围或适宜建设要求)2.1.5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2.1.5.1确定各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以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为控制指标2.1.5.2确定各地块的绿地率,即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2.1.6道路交通规划2.1.6.1确定道路系统中主、次干道的功能分级和道路红线范围2.1.6.2确定主、次干道交叉口的形式、用地范围及控制要求2.1.6.3确定公共停车场和公交展场的用地规模和范围2.1.7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2.1.7.1确定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独立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种类和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2.1.7.2确定大型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市政通道)用地的种类和规模,原则划定其占用的地下、地面或上空的控制范围,并提出相关控制要求2.1.7.3确定对环境有特殊影响设施的卫生与安全防卫距离和范围2.2图则(反映文本内容的规划图纸及相关表格,应将文本中确定的土地利用等内容集中标示在一张有效的地形图上,并在本图中以插图方式标示所在区域位置,以插表方式标示主要的地块规划控制指标)(标明图例、比例尺、风玫瑰等)2.2.1地块划分(标示编制区范围及其各地块的划分情况和编码)2.2.2土地利用(标示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代码,并以不同颜色区分)2.2.3道路交通(标示城市主次干道名称、功能,道路红线及其交叉口形式,以及公共停车场,公交站场用地范围)2.2.4区域位置(标示编制区的区域位置,以及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衔接关系)2.2.5地块规划控制指标表法定文件的成果形式(包括书面成果及电子数据成果)A、文本(统一采用A4幅面竖向装订格式,封面注明规划名称、编制部门和编制时间)B、图则(按1/5000—1/10000的比例制作,折叠为A4幅面付订于文本之后,文本采用word 格式,图则采用dwg和jpg格式)3\管理文件3.1管理文本(对控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明确其管理规划的规划条文)3.1.1总则(制定管理规则的主要依据和原则、规划范围、生效日期及其它事项)3.1.2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3.1.3地块细分(结合土地权属和出让要求,在法定文件地块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地块,地块编码采用三级编码方法,在法定文件地块代码的基础上增加地块细分代码)3.1.4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一步细分至小类)3.1.5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在法定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分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等控制指标)3.1.6道路交通规划(在法定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支路道路红线)3.1.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编制“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3.1.8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市政公用设施的项目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列出“市政公用设施一览表”)3.1.9管理规则(原则上应结合本地《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编制区实际情况制定)3.1.9.1地块界线管制(规划所确定的地块界限,并不一定代表实际开发的用地红线范围,在具体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