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
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
(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中学生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
2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
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
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3自主性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
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4进取性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
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
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6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
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
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1.处在18-22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达到了人生中的最佳时期。
不仅观察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记忆力方面,识记范围大幅度扩大,逐步从少年时期的机械记忆转向意义记忆,能够按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记忆。
3.大学生智力发展中最大的特点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优点。
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现象罗列和教科书、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不轻信宣传,喜欢独立思考,寻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想法,也常常反复论证,并能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4.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总是喜欢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
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
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
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1962年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
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①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②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③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④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⑤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⑥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①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②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③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④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⑤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1.起点水平分析:测验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2.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3.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
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4.学习动机分析:(Keller的ARCS模型)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等。
这些分析都有些理论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中学生的一般特征)1)认知发展方面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
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
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
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2)情感方面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
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
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
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
[教案评价标准]一、教学目标设计二、教学方法设计三、教学程序设计四、教材处理设计五、师生活动设计六、板书设计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八、书写要求教学系统设计:(乌美娜94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萌芽时期(1920s)、理论初创(60年代)、纵深发展阶段。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
(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系统方法: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即使系统最优,有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
系统分析的特点:1、以整体为目标。
2、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重点。
3、以令人满意为准则。
教学内系统四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媒体、材料 3教学环境 4人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设计是操纵和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程序。
3.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性学科。
4.教学系统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作活动。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领域:(高文)1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2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3作为系统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
研究方法:“形成性研究”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分析法(共时性角度、历时性角度)、教育传播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行为设计理论、教学规划设计理论、教学结构设计理论、教学实施设计理论、教学评价设计理论等。
1、加涅,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1)学习条件论: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学习过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2)教学事件论: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对先前知识的回忆、呈现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慧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d、动作技能e、态度4)“九—五矩阵”论(九个教学事件与五种学习类型的匹配关系)5)加涅提出了目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