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教案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任课教师:***授课班级:艺术设计2011课程学分: 4总学时数:48周学时数: 12 上课周次: 4教学进度计划目录第一章景观设计概论 (15)第二章景观设计的方法 (29)第三章专项景观设计 (39)作业部分 (40)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空间构成等。
2、空间形式认知与分析的能力和基础对于形式的认知是任何设计学科,所共同的基础。
形式要素的分类主要有视觉要素,关系要素和概念要素。
视觉要素主要指形态,大小,色彩,质感,这些和具体的视觉特征有关系的要素。
关系要素是指那些与视觉要素的编排,位置有关的要素,如方向,位置,视觉惯性等等。
概念要素是不可见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意念当中的,点,线,面,体等。
在认知过程中,这三个层次的要素是相互穿插联系的。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操作的具体事物主要是物质材料,结构等等,但是我们设计的主要对象却是空间,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去认知呢?①图与底的关系丹麦建筑家利用杯图来说明实体与空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图与底关系的分析,就更容易明确地掌握空间的形态和秩序。
②空间的抽象③实体,空间的限定和操作④实体,空间的加法和减法⑤空间的限定围合,覆盖,设置,隆起和下沉,材质的变化。
⑦空间的尺度与界面对空间限定的手法有所了解之后,抽象的空间如何为人所用,必须以人的尺度单位,考虑人身处其中的感受。
尺度是空间具体化的第一步。
三、景观的计划方法(15ˊ)(一)景观的类型物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包括人们的心理的现象。
从设计的立场出发,分为四个类型:1、现场景观不同与看照片,现场眺望观察,包括一系列过程。
如视点的移动,透视关系的变化等。
2、连续的景观景观连续的体验。
3、场的景观现场景观,连续景观的场合,视点的位置和移动的路线,重要意味的把握,景观的连续的体验,一定范围的景观特征。
如京都的城市景观等。
一定范围中的景观,称为场的景观4、变迁的景观(二)景观的雏形,样式的把握,视点和视点场从景观的雏形把握,景观现象的分析、计划、设计的立场进行研究的日本学者有:筱原修,上原敬二,塩田敏志,屋代雅充等人。
这里就筱原修的以现场景观为中心,景观雏形及样式的把握进行解说。
筱原修把现场景观分为:视点,视点场,主对象与副对象,对象场四个构成要素,要素间通过十个空间关系来把握。
这个连续的景观,对现场景观的把握提出了自己的提案。
1、视点视点即站点。
2、视点场视点场为视点近旁的空间。
3、主对象与副对象确定景观的性格,起支配作用的景观主题。
在一个景区、景点或场景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引人注目的景物,与其他一般景物形成对比。
主体景物可以是植物、雕塑、峰峦、水体、园林建筑或其它有较高审美价值且形态比较明显突出的景物。
4、对象场对象场即对象群。
不仅以土地设施为视对象,还有新视点的创造,视点场的形式,对象和视点的关系,基本观察的决定,视点近旁的空间(视点场)的状态,眺望观察的质量和人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对象场的考虑.关于视点和视点场的论述:①视点和视点场②对象的捕捉:地形和美的远景.比如纪念碑等人工要素为主对象,其他的要素的配置,特定纪念风景品质的形成。
③能看到的或是看不到的对象,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
视点和视点场视点可视领域作为好的风景能看到的方法,什么范围能够看见。
构造物可视与不可视的方法,成了对设计对象的制约条件。
视点1、以对象群的特征设立视点①得到好的构图的视点。
有名的观景地都设有著名的眺望观察点;②得到好看形的视点;③依据视点特性意义的附加。
2、视点场①眺望质量的限定;②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三)景观的变化随时间,季节,气象变化的景观。
①根据变动要素,景观的变化。
时间:朝昼夕夜,春夏秋冬的季节,雨雪雾等的气象的变化。
有动感的景观。
雁和舟,动物及人,舟、车辆等的添景等。
四、景观的分析(15ˊ)作为景观,是对全体对象群的观看眺望为起因,人的心理现象。
为此,视点和对象的关系,对象相互的关系,各式各样的观察方法。
景观的分析即看对象的方法.(一) 可视与不可视从对象的特定的视点能看到的,看不到的指标。
视点和透视间的透视空间的位置关系。
视程(视距离)等变动要素的考虑。
可以看到的区域与不可看到的区域,视点和对象间的透视关系。
1、能看到的频率(量)多视点,观看到的景观指标。
2、不可视的深度不可感知的程度。
跟前的地形和建筑物等,有障碍物时,不能被看到。
不可视领域的不可视的程度在景观计划,设计上是重要要点之一。
障碍物高于视平线时容易将前景和背景看成两个部分,低于视平线时容易将前景和背景看成整体.这两种情况都于视距有关系.(二) 视知觉特征视知觉特征,人观察对象时人的眼睛所具备的基本的特性的总称。
视力、视野、空间的周波数、色彩等等。
有各种各样的知觉的特征。
就景观论而言,基本上有(视野)、(视力)的说法。
1、视野:观察者能看到的范围。
2、视界:一定以上的距离、范围内的视空间.3、视力:观察者对对象的认别的能力。
比如:人的视野60º视锥体的学说。
驾驶汽车时65km/h, 80km/h, 100km/h,对前景注视点和视角的变化。
(三) 视距离从视点到对象的距离。
1、视距离的作用。
以人间和树木的观察为例。
体验视距离的作用。
2、视程:数十公里以上,视程的目标为气象景观。
(四) 仰角、俯角视点和对象的上下关系表达的指标。
1、仰角和围合感: 45º有完全的围合感;18º有围合感;14º围合感消失。
D/H的比例 ,街道、广场等开放空间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
用于分析城市空间的封闭与开敞等.2、俯角和展望:俯瞰景的分析指标。
(五) 能看到的大小能看到的大小和对象的规模。
1、估计角和对象的印象2、恒常性:身高相同,视点、视距相同,知觉基本相同。
3、尺度、物的大小(六) 能看到的形景观的形,大小是对象重要的属性。
环境中能看到的基本上是透视的形.1、透视的形和能看到的形2、比例和构图黄金分割比例,美的法则运用于景观设计构图中.(七) 色彩色的三属性,表色体系,色彩和景观计划1、色彩的三个属性2、色立体3、色彩和环境计划(八) 肌理、视线入射角1、肌理和观看的效果:都市空间房屋材料的表面,地面和墙面的模样和素材表面的表情等等。
对象表面的材料质感。
空间与材质的配置。
2、视线视线入射角和能看到的形,透视感。
视线入射角不同,看到的透视感变形不同。
比如视线入射角为:α=90º,α=45º,α=16º,α=9º时观看桥梁景观的立体感的变化不同。
再如:依据视线入射角的变化观看方格网地面的透视效果的不同。
(九) 形状、图形1、图和底:用于分析城市街道与房屋协调的面积与比例关系.在绘画艺术中,艾舍尔的版画,对景观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群化:复数化。
3、轮廓线(十) 错觉和透视感1、错视:对象重复存在的场合,对象周围与其他对象的相互影响,产生错觉。
图2、透视感:景观如果没有透视感,将有平板的印象。
第二节景观的理论研究一、相对应的理论研究(10ˊ)(一)景观规划设计分为:宏观环境;场地规划;各项施工图,文本制作;施工协调与运营管理的四个基本方面,蕴含着三个层次不同的追求以及相应理论研究:1、文化历史与艺术层,这包括潜在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其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2、环境生态层,这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分析;3、景观感受层,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感受的分析,即狭义的景观。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学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是艺术。
虽然说现代景观设计只有一百多年的里程,但是,从原始人的聚居地的选址和建造,实际上景观设计的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二)世界的景观分类。
纵观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将世界的景观分为:1、古埃及的景观;2、古代西亚景观;3、古希腊景观;4、古罗马景观;5、中世纪景观;6、文艺复兴景观;7、法国16—18世纪景观;8、英国式景观;9、十九世纪的景观设计等。
关于景观史的相关内容,在这里不做论述。
本课程本着景观的把握;景观的观察;景观的设计操作的课程框架,对现存景观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提取 .二、景观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0ˊ)(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1960凯文,林奇Kavin Lynch1960年发表了城市的意象一书,他尝试了如何找出人们头脑中意象的方法,并将之描绘表达出来,将之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心理上的形象。
即使一个城市的陌生客,当他来到城市,也会建立对城市的印象。
比如他坐火车来到上海,看到进站两旁的棚户区,就形成了关于上海的破落印象,尽管这和上海的总体情况不符。
(二)Gullen的城镇景观(1961)1961年Gullen的《城镇景观》一书发行以后,很快获得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认同。
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一种程序,一种产物。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书以简单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了城市设计所包括的结构,颜色,尺度,形式,特征,个性和独特性。
(三)路线形景观解析法(Appleyard 1964)Appleyard,Lynch和Myer1964年在《道路上的景色》一书中建立了动态知觉评价的基础框架,他们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公众都是处在运动中,不论是步行的或是坐车的,来或去,对这些变幻的景致,延伸的视野,时时改变的意象复杂性的了解,是城市设计解析和评价的重要的课题。
在运动过程中包括了事件,视觉,知觉,判读解释的连续性,因而须对现存的情境,事物的内容,环境以及可能变更的计划以特殊的绘图及概念系统加以分析。
(四)筱原修的雏形、样式论(五)塩田的景观解析模式《自然风景地计划的景观解析》1967,68 塩田敏志,小岛通雅等人,以阿苏山国家自然公园为对象,总结出景观的解析要素和类型。
景观的类型被分为:围绕景观;眺望景观。
塩田的围绕景观是休养地的利用地点和围绕,景观对象的效果,叫做眺望景观,这个景观要素如图例中的分析:这个被分析的景观要素,为了形成景观计划的客观数据, 塩田将地区网络化,根据网数据的数量化,数枚的景观要素分布网络的作成,根据这个作业的过程,对景观的客观化记述。
图(六)R.B.Litton.Jr《森林风景描述和详细目录》1968将景观的分析因子分为6个:①距离;②视点的位置;③形态;④空间的形(凸空间和凹空间);⑤光;⑥连续的场面。
(七)樋口忠彦《景观的构造》1975关于日本的地形空间的分类:水分神社型;大和秋津洲型;八叶莲华型;藏风得水型;隐国型;神奈備山型;国见山型。
图(八)上原敬二《日本风景美论》对于眺望的性质进行说明,总结出重要的5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