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分析[2020年最新]

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分析[2020年最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目录1 引言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1 国外研究现状 (5)2.2 国内研究现状 (6)3 初步调查 (8)4 可行性分析 (8)4.1 管理上的可行性研究 (9)4.2 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 (9)4.3 经济上的可行性 (9)4.4 社会上的可行性 (10)5 项目开发计划 (10)6 详细调查 (10)6.1 组织结构调查 (10)6.2 管理功能调查 (11)6.3 现有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11)6.3.1 业务流程图 (12)6.3.2 数据流程图 (13)6.4 数据字典 (14)6.4.1 数据项 (14)6.4.2 数据流描述 (17)6.4.3 数据存储 (21)6.4.4 处理逻辑 (21)6.4.5 外部实体 (22)7 参考文献 (23)1 引言目前,银行业正处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的激烈竞争时代,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现状,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跟踪、预测银行客户的发展动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信息的潜在价值,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银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如何由以往的单一的贷款账务管理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如何将信息共享处理,提高贷款质量,减少贷款风险,实现信贷业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对增强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规范业务流程,加强信贷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是银行决策层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与其同时,银行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盈利业务,其重要性不言喻。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现状,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大信贷资产的监管将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然后加大监管则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加工,这对以往半手工半电脑的信贷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既是信贷业务操作与信息处理,又是管理分析决策支持系统。

因此,系统的业务需求本着适应现行信贷业务操作规范、满足信贷管理要求、兼顾未来业务发展的原则,将易初信贷综合管理系统改造成具有前瞻性的开放式、易维护、操作简捷的应用管理系统。

系统改造的业务需求牢牢把握银行信贷工作的经营思想,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为基础,以数据库、数据仓库为有形载体,以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以适应信贷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出发点,通过本系统支持并推行新的信贷经营理念,实现贷款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高层宏观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

系统在借鉴并吸收国内外成功银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尺,规划设计注重前瞻性和开放性,确保该系统始终保持国内绝对领先地位。

系统不仅能够完全满足现有信贷业务的需要,还充分考虑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兼容性和易扩展性,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银行今后信贷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配合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重心的重大调整。

系统以集中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依托,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集授权、授信、信用等级评定为一体、防范利率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性风险,实现刚性控制与分类管理的有机结合。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客户为中心,以信贷风险管理为核心,满足信贷集约经营和规范管理的需要,将对银行信贷业务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的管理。

系统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

为了达到预对"工作流(WOKEFLOW MANAGEMENT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银行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信贷业务和管理的电子化管理,达到防范化解信贷风险、规范信贷操作、辅助管理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业务发展、降低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信贷资金效益为目的。

银行信贷,广义上是指银行贷款与贷款信用活动的总称,是国社会主义银行信用的主要业务,其目的是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所谓银行信贷管理,是指银行在其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信用活动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银行信贷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主义银行运营的资产负债成本的高低,从而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各基本细胞(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法人)能否有效运行,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中商品能否正常流通。

从长期看来,则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决策的方向,如货币发行规模、发行速度和货币发行时机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贷款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贷款机构竞争加剧,贷款形式层出不穷。

贷款业务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

然而,在过去十多年中,由于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相对于金融机构贷款领域的其他主要业务而言,信用贷款的业务发展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进入2010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转变,信贷再次成为国内各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进一步强调了拉动内需的重要性,而拉动内需的重要步骤之一正是发展信贷。

为了积极鼓励个人消费,国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商业金融机构不断增多,面向个人的各种信用贷款政策逐步推出。

其次,受到近来国内房价调控不断加强的影响,原本作为主要个人贷款业务的房贷业务正处于萎缩阶段,持续增长受到限制。

因此,金融机构开始把目光重新放在信贷业务,以求进一步挖掘生活消费需求所带来的贷款业务,从而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

最后,从2008年下半年起,由于外资商业银行带着新的金融产品首先进入信用贷款市场,该业务领域的竞争突然加剧,国内商业银行随后纷纷推出相应的信贷产品以争夺市场。

信贷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首次与外资商业银行正面竞争的一个领域。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标准化原则,即一方面应根据有关的国际、国内和工业标准进行系统的设计,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形成的本行业和本系统内的有关规范,使得该系统能够达到与其它业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高效、便利地互联的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外想比中国的不良资产状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按国际通用的五级贷款分类,还是用中国的传统的“一途两呆”的口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都不会低于%20,StevenA.Dennis和Donald J.Mullineaux通过研究指出,从理论上讲,一个资本充足率为8%、贷款占中资产80%的银行,倘若不良贷款率达到20%,而不良贷款回收率有低于50%,就会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而中国的现实似乎比这严峻的多,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始终存在的难题。

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正逐渐完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已日益加剧,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形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入世的有关框架协议,至2005年,外贸银行将被允许想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所有经营地域服务限制也将取消,这些都以为着跨入21世纪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外贸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国外对信贷研究大多是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运用微观理论、博弈论、不完全合同理论来研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问题,研究信贷风险的产生和防范。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出现,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个是道德风险,一个是逆向选择。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将目标转向贷款合约的研究。

Bester认为当贷款方同时以贷款利率和抵押品要求作为对借款人的激励手段是,将有可能存在一个使贷款方筛选出有害风险的贷款合约。

Scharfstein,David.Jeremy Stein研究了企业偿还贷款的动力问题,认为银行终止贷款会对企业产生激励,诱导其偿还贷款。

Elizalde研究了三种信贷模型,只有一个企业的简化模型,用来研究企业的违约强度和违约概率;研究一个和多个企业信贷风险的综合结构模型及综合二者的调和性模型。

大批学者和机构也从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评估和贷后风险的度量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研究。

Altman率先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5变量的Z评分模型和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Zeta辨别模型。

Martin提出了Logit分析模型,采用公司的一系列财务数据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

Greene和Smith运用遗传算法研究信贷风险评估问题。

Koza在此基础上应用了遗传规划算法研究信贷风险评估问题。

Coats和Pant采用神经网络分析法对美国公司和银行的财务危机分别进行了预测,取得一定的成果。

David West 建立了五种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多层次感知器、专家杂合系统、径向基函数、学习向量量化和模糊自适应共振,用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评价的准确性。

关于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一些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五种模型。

1993年,KMV公司利用Black-Scholes-Merton提出了著名的信用监测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1997nian J.P 摩根联合但是一流的银行和KMV公司共同开发了信用度量术(credit metrics)采用二阶段法度量信用风险。

1997年altman和 kishore在开发债券的边际和累计死亡率表的基础上开发出死亡模型(mortality model)。

瑞士信贷银行金融资产部于1997年开发出一种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它是基于精算思想开发的信贷风险附加模型。

1998年麦肯锡公司saunders和wilaon等理由基本动力学的原理,从宏观经济环境的角度分析借款人的信用迁移,建立了贷款组合观点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 model)。

总的来说,国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主要从微观主体角度分析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运用相应的度量方法和控制信贷风险。

这种风险方法主要针对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国家进行的,在国外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2国内研究现状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行业,为其管理和决策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等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应用于银行系统,它极大的改变了银行的组织形式,提高了银行管理的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