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文章作者:梁俊英来源:《档案大观》
抗大学员高唱革命歌曲
一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威武雄壮、
高亢嘹亮的战歌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很快就唱遍中华大地。解
放战争时期由《八路军进行曲》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
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决定将《中国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屈指算来,至今已有
20年。
这首歌,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鼓舞和感染了一代又
一代中国人。然而,这首歌的曲作者却是一位来自朝鲜的国际友人,
他就是郑律成。
1918年8月,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一个贫寒的家庭。原名郑
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
1933年,年仅15岁的郑律成跟随三哥离开养育他的故乡,来到中国南京,进入朝鲜抗日团体“义烈团”举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
习。1934年,郑律成毕业后留在南京从事秘密抗日活动,但他从未放
弃对音乐的热爱。1936年春,郑律成谱写了他音乐生涯中的处女作
——《五月之歌》。自此,他的音乐才思如涌泉水,得以淋漓发挥。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也就在这一天,19岁的郑律成结识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并为这位年轻
的音乐家的爱国风范所折服,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用美妙的音符坚持抗
战的决心。不久,他赴上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之中,此时,
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人杜慧君,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
安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深感这是自己所向往的地方。在中共地下党的
安排下,郑律成背着曼陀铃,怀揣《世界名曲集》,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
郑律成
1937年10月,郑律成到达向往已久的延安,进入陕北公学。次年,
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延安的中央大礼堂开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歌颂延安》(即《歌唱延安》),
由郑律成和女高音歌唱家唐荣枚齐唱。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们听完后高
兴地鼓起掌来。
演出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要去了这首歌的词曲,后来经中宣
部改名为《延安颂》。这首歌在当时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却迅速广
泛地传唱开来,有很多热血青年当年就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延安的!当
时郑律成也没有想到这首《延安颂》有如此魅力。他后来回忆说:“我
没有想到它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
直到南洋和东南亚。”此时,郑律成刚满20岁。
1938年8月,郑律成从鲁艺毕业,来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担任
音乐指导。不久,他又创作了著名的《延水谣》,这是继《延安颂》
之后又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他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谱写出这首
唱来既亲切又新颖的歌曲。这首歌一经传唱,风靡延安,传遍全国。
二
第二年春天,郑律成和新分配到抗大搞时事政策宣传的诗人公
木一道去探望来延安养伤的光未然同志。光未然兴致勃勃地向他们讲
到正在和冼星海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情况。郑律成听后很受鼓
舞,并从中得到启发。回来后,他激动地向公木建议:“咱们也合作
写部大合唱吧!”“什么大合唱?”公木问。“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
啦!”年仅21岁的郑律成满腔热情一心想讴歌八路军,因为他懂得,
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坚力量。当时
公木也是这样想的,两个人击掌为誓。不过当时他们都很忙,郑律成忙于到抗大各个大队教歌;公木忙于到各个连队或大队去作时事报
告,有时他们相偕同行。郑律成就像一粒火种,走到哪里,哪里就爆
发出烈火般炽热的歌声。每次集会,总是由他领着先唱,唱得群情激
愤了,才由公木开讲;讲完后又唱,唱得尽兴了,方始散会。
1939年7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抗日军政大学总校5000多人的
队伍在副校长罗瑞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开往前方,延安留下一部分
人另组抗大三分校。往日人声沸腾的抗大校舍顿时静寂下来。两个留
在延安的年轻人就利用这段空隙酝酿写作《八路军大合唱》。此前郑
律成曾为公木既成的诗歌《子夜岗兵颂》谱过曲,现在则由郑律成向
公木提出命意,点出题目:“大合唱要写这么几个部分——军歌、进
行曲、骑兵歌、炮兵歌,再写一篇《快乐的八路军》,加上已有的《子
夜岗兵颂》,总共有个七八篇就行了。”郑律成还向公木提出具体要求。
《骑兵歌》要写出嗒嗒前进的马蹄声;《炮兵歌》要写出轰隆隆震天
响的气势;《进行曲》要长短相间,韵律谐和,节奏响亮,中间还要
并排安插上几个四字短句,如此等等。富有才华为人又敦厚的公木立
刻提笔创作,只要郑律成满意,就算拍板定案。
公木每成一篇,郑律成立刻拿去作曲。当时的延安连一架钢琴也
没有,郑律成只能浅吟低唱,摇头晃脑,边哼哼边打手势,或者围着
窑洞里那张木桌踱步转悠。有时又走出窑洞爬上山坡,躲到岭畔上去
“创作”。到8月底9月间,这部大合唱终于谱成,郑律成一首一首唱给
公木听,并高兴地说:“给词作曲,如同为虎添翼。”
到了9月份,公木调到抗大三分校继续搞时事政策教育工作,郑律成则调回鲁艺音乐系任教。但是他还常回抗大教唱歌曲。于是无论在
行军途中,或是在集会场合,到处都在唱《进行曲》:“向前,向前,
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或是唱《军歌》:“铁流两万五千里,直
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当年10月,在延安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公
演,由郑律成指挥举行专场演出,公木也被邀去参加。当时既未宣布
谁写词,也没说明谁作曲。公木后来回忆道:“那时我们从不计较名
利,在台下听听,听完就走了。也没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有多么了不起。”
此后,不只抗大学员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正像郑律
成预言的,他的歌确实长了翅膀,不只在延安的山山岭岭间回环荡漾,
又很快传到了前方。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曾讲过,
他到解放区时,第一次听到八路军军歌的情形:“我不知道这么美的
歌是什么内容。我对一个同志说我想知道歌词。我们一路骑马,我就
一路翻译并在一张折叠的纸上记下来。那天晚上我写消息时,就引用
了几句歌词。”
不久,《八路军大合唱》得到我军政机关的肯定和赞扬。1940年5
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萧向荣把这两个年轻人请到文化沟青年
食堂,吃了顿延安的美味佳肴——红烧肉和三不沾。同时告诉他们,
这些有关八路军的歌曲已由抗大学员传唱到各个根据地,很受广大指
战员的欢迎,为此特向他们祝贺并敬酒,祝他们合作,今后取得更大
的成就。期望他们更认真地向工农群众学习,再接再厉地写兵,为士
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曲。
后来这部大合唱中的进行曲和军歌正式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表明了中央军委对它的认可。
郑律成和公木在合作完组歌后,因为工作调动,暂时终止了合作,
郑律成调到了鲁艺音乐系。他虽然离开了抗大,但他谱写的乐曲却在
抗大师生中传唱开来:“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向
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正式油印成册,并在中央大礼堂
组织过一次专场演唱会,郑律成亲自指挥,雄壮的军歌震撼了大礼堂,
人们沸腾了。
1940年,延安各界纪念“五四”青年节,筹备委员会发起“五四”中
国青年节征文活动。征文评委的阵容相当可观,囊括了延安文化界的
知名人士,有吴玉章、萧三、范文澜、艾思奇、周扬、丁玲、艾青、
何其芳、萧军、江丰、吕骥等人。次年评出结果,郑律成谱曲、公木
作词的《八路军大合唱》,以《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为名,荣
获征文音乐类的甲等奖。奖金是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吴玉章、
董必武等人捐赠的,足见党中央对此次评选的重视。
《八路军大合唱》中的进行曲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气势雄伟,
格调豪迈,富有一种阳刚之美。它塑造的是一支大兵团的形象,一支
无坚不摧的铁流的形象。尽管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军才只有5万人左
右的兵力,在数量和装备上,既不能和武装到牙齿的日寇相比,也不
能和拥有百万兵员的国民党军队相比。作战形式也是以游击战为主,
“三个五个,一群两群,在平原上,在高山顶”,和敌人周旋,集小胜
为大胜,逐步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但是,郑律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看出敌人虽暂时强大,却终非正义之师,
我军虽弱小,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他坚信抗日战争必胜。正是凭着这种理念,在他创作歌曲时,化为一
种一往无前、排山倒海般的乐句。他解释说:“我们八路军那么大的
一支队伍,开向前方和日本鬼子作战,得拿出点气魄来,就加上了‘向
前,向前,向前!’……这一下子抓住了主题,气魄就出来了。这么
写是因为生活里有那么一股激情。一个人熟悉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气
魄就不一样。”
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在延安的朝鲜同志终于
盼望到能够回到离别许久的祖国怀抱。郑律成思乡心切,心儿早已飞
向祖国。全体朝鲜同志在离开延安前在罗家坪合影留念。郑律成与夫
人丁雪松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带着两岁多的女儿郑小提,随大队人马,
披星戴月,昼夜兼程,风尘仆仆奔向祖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不久郑律成又回到了中国,随即加入了
中国国籍,定居北京,继续从事音乐创作。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郑律成以空前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
力投入到新的音乐创作中。抗日战争时期,他把简单的音符组合成震
撼心灵的雄壮乐曲,鼓舞着全国人民奋勇抗敌。而此时的郑律成仍然
用美妙的乐曲歌颂着新中国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时期他创作了
大量乐曲,这些乐曲几乎占他全部作品的3/4。正当他满怀壮志,全
身心地投入创作的激情中,“文化大革命”扼杀了他全部创作灵感。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一场噩梦终于结束。郑律成欣喜
万分,长期积压的创作激情如同火山喷发,他要竭尽全力挽回过去的
损失。不幸的是他却与自己钟爱的音乐永远分别了。1976年12月7日,
他突发脑溢血,带着那壮志未酬的一腔宏愿与世长辞。
一颗乐坛巨星陨落中华大地,安息在他深深热爱的异国土地上。他将
与军歌一样,像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原载于《档案大观》2008年8月1日374期一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