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逻辑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逻辑图


辩证法
古代自发辩证法 近代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古代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创 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
物质观 意识观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共产主义的含义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主要考点
1、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两次飞跃。 2、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5、马克思主义政党问题。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及其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含义及内容。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主体、客体的含义、内容、特点 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两重性质
同一性 斗争性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 非主要矛盾
辩 证
必然性和偶然性
特殊性 主要矛盾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本质和现象
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逻辑与历史 抽象与具体
-by Hele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逻辑图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
唯物主 义
唯心主 义
辩证唯物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可知论
唯物主义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y Helen
质、源泉、实体:抽象劳动
量:社会(部门)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复杂—劳动生产率
形式即交换价值
价值论 价值论
构成:c+v+m
价值规律
历程:简单、总和、一般、货币
完成:货币
一般性: 质 质 特殊性一般性:
特殊性
形式
观念 现实
足值:贵金属、实物 不足值:铸、纸、信

内容:
作用形式:
作用 作用
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垄断价格
剩余价值
本质:定义
量:剩余劳动时间
产生的过程:三个阶段
生产方法:绝对、相对
地位:直接反映生产关系
后果:扩大再生产
类型
原貌
横向:超额 纵向:绝对、相对
转化:P、平均 P、商业、股息、利息、地租
11
-by Helen
资本运动 本质
个别 社会
剩余价值
生产方法 形式
剥削程度
后果:扩大再生产
私人垄断
形成 表现:垄断组织、垄断竞争、垄断价格、垄断利润
第六章
发展: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形成
国家垄断
形式 性质
国际化 关于世界的本原:唯物与唯心
标准 共性 差异 内部派别
哲学派别
关于世界的状态:联系与发展阶段
形而上学 辩证法
认识论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的结果与效用:真理与 价值
认识活动(实践)的构成要素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认识本质:能动反映论、直观反映论和先验论 认识过程的两种形式 认识的发展规律
真理观:定义、属性、检验标准、与谬误的关系
价值评价:含义、特征
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的构成
一、 马原重点难点精讲
其一,关于物质 A,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B,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最高的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C,运动是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D,运动、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E,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对“物质”的认定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定义为“物质的具体”即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或结构;辩证唯 物主义将“物质”定义为“物质的一般”即所有物质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by Helen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纲第二、三、四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私人
形成:基本矛盾 本质;局部质变 目的:垄断利润 手段:垄断价格
商品 论
含义 构成
国家
劳动产品 交换价值←抽劳来自使用价值←具劳形成:矛盾 形式
国有国营 国私合作 国家参与 宏观调控
私劳←私有制 社劳←社会分工
特殊商品
货币 劳动力
一般性 特性:5 大职能
10 一般性 特性
价值
构成决定 社会因素
使价:增殖
不可知 可知 唯物史观
8 唯物:反映
唯心:先验
机械 辩证
-by Helen
马原与实践
产生于实践:实践基础 在实践中发展:与时俱进
目的在于实践:改造社会
被实践观贯穿
唯物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规律的特点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检验认识的标准 历史观: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认识论部分: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直观反映)论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5、唯理论和经验论 6、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
4
-by Helen
7、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 8、主观真理观和客观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4
-by Helen
经典作家对共产主 义社会的预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by Helen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纲第七、第八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两次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 种基本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同 时发生”论和“一 国首先胜利”论
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
-by Helen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发展与过程
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辩证法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本质:定义 产生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论
类型
职能
货币:购买 生产资本
M:c、v
含义: 构成:技术、价值、有机
商品→商业 周转:固定、流
非职能

闲置→借贷→银行(后二总称生息资本)
运动
个别
循环
内容:3 阶段、3 职能形式、2 条件 公式:
周转:研究目的、影响因素、后果
社会
资本的关系 名称 实物内容 固定 机、厂、设
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3
-by Helen
唯物史观 与唯心史 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章
发展 内涵
定义 两层含义 世界观与方法论 政治立场 理论品质 本质属性 社会理想
5
-by Helen
第二章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论
物质观 意识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定义
实践观
特点 地位
形式、地位与作用、所体现的关系、结果
总特征:内容、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