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联系表现为:a.共存性。
可以同时享受两种经济利益,一个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利益时,并不排斥规模的作用,反之亦然;b.相容性。
在一些场合,二者是相互包容的,产出规模的扩张过程包容着经营领域的拓展,扩大事业范围的同时伴随着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区别表现为:一般来讲,规模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大小;范围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结合分离程度。
规模经济反映的是产出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范围经济反映的是多样化程度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
2.简述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典城市化道路的区别。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2)从规模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发展小城镇的政策;(3)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乡村的推力,而不是城市的引力;(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
3.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因从整个城市角度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1)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来看,城市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好处。
(2)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来看,单一企业变成企业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网络,这使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
(3)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看,单店经营发展到超市和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的同时享受到商店的规模经济。
(4)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来看,大城市提供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更完善。
(5)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化,使人力资本形成获得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4.简述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三种政策类型的特点(1)工业分区制:可以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向分离,将污染源与潜在的受害者分开,限制工业污染的外部性,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但由于工业分区制没有为企业提供降低污染的激励因素,只是迫使污染源迁移,因而不能减少污染总量,是一种缺乏效率的权宜之计。
(2)性能分区制:是传统工业分区制的改进。
政委每个区设定性能指标,对企业污染设定上限,是一种鼓励消除污染的政策,给无污染企业更多选择生产地点的机会。
性能分区制允许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使用,高密度住宅区也可以与低密度住宅区相邻。
(3)立体排污费制:对污染征收税收,出于效率的目的,税收应等于污染的边际外部成本,既增加一单位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
立体排污费制度可以使污染水平和污染源在空间上的分布都达到最佳,一方面允许企业将生产地点选择在总成本最小处,一方面通过排污税迫使企业将污染降低在合理水平,因此,排污费制要优于分区制政策。
3 .城市经济增长特点?城市经济增长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意味着城市最终产品、劳务和资产的不断增多,以及必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7 城市经济功能如何?集散功能: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
生产中心功能:为各不同市场服务的商品生产功能。
其主要载体是制造业。
当前制造业的不断高加工度化,以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服务功能:为国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
物流、信息创新功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的趋势在各经济领域实行不断创新的能力。
创新功能是城市是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8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是土地经济学的核心。
地租理论认为租金是选择最优位置的决定因素。
(二)成本因素。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土地的价格与租金随着离中心商业区的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幅度比较大。
(三)收入因素。
一般而言,收入和总成本在中心商业区是非常重要的。
而随着离中心的距离的增加,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收入下降,总成本(先下降)升高,这主要是因为向上拉动的成本不再能被土地利用和劳动力的经济性充分补偿。
(四)利润率7. 环境经济学里的“经济人假定”理论: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规范:经纪人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并不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并不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非经济利益。
因此从经济人假定出发,环境经济学一般用正值贴现率的方法计算不同时期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现值。
在同代人范围内采用正值贴现率是合理的;而涉及到经济行为对后代人的影响时,经济人假定就显得无能为力。
环境问题是宏观的、动态的、代际的,因此经济人假定本身就存在着缺陷。
8.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①社会保险制度: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对国家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退休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给予物质帮助和保障的制度。
②社会救济制度:由国家出资建立的,具有特殊的针对性,通常是专门针对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福利帮助。
③公共福利制度:④特殊补助制度9.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②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
③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④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⑤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⑥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农业等。
17.论述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理论及其所适用的城市:①适度规模:同效益成本交汇点相对应的规模点。
超过这个点,效益就趋于下降,成本将急剧上升,这时从规模适度走向不适度。
②合理规模:城市总体所形成的聚集力大于扩散力的规模区间。
如果超过B点,聚集力下降,扩散力大力上升,规模就趋于不合理。
③最佳规模:说法一:能使城市创造出最高经济效益的规模就是最佳规模。
城市经济效益同城市规模的关系是一条倒U字型曲线。
说法二:城市总体集聚力超过扩散力,其差值达到最大的点,就是最佳规模。
否则,从C到B的点只能算是合理规模。
18.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①分工与专业化。
②规模经济。
在城市中,规模经济包括了生产规模经济和消费规模经济两个方面③外部性经济.集聚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外部性经济。
④市场效率。
在城市中,由于经济活动密集,相互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市插的发育和完善,进而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7、三个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
2、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
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1、比较优势。
2、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
3、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集聚经济使厂商向城市集中,从而引起城市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原因:由于生产服务产业与生活服务产业构成城市的第三产业,它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8.城市经济增长的两种模式及其特征: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
(特征:①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而也是低效的。
A是物质生产的内部不经济性b是物质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c是政府目标结构中的增长偏好②粗放型增长模式往往伴随着规模效率的损失)集约(内涵)型增长模式(特点:①要素组合质量优化②只是程度的提高③资源的重新配置④聚集规模经济)9.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比价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规模经济: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的规模上进行,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市场区域又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均需求、人口密度及消费偏好。
(3)集聚现象(地方化/城市化经济):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非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产生。
——内部经济: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在厂商之间或单个厂商之外的规模经济——正外部效应:当许多厂商集中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能让其获得方便,使得厂商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5.聚集效应1.聚集经济: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高等。
原因: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规模的扩大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益提高。
作用:1)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加强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各费用和交易成本。
2)有利于建立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
3)有利于产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使各种经济要素在这个大市场合理流动,达到最佳配置,产生内生效益。
4)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集中,各种先进思想的碰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集聚不经济: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相关要素在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收入、效用损失。
1)规模不经济: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成本提高和效益降低。
如,规模过大会带来管理效率降低,官僚主义滋长,工作人员会互相扯皮。
而且,当一个工业、区域或人口聚居地变得过大时,它的排污量就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交通量超过城市交通的容纳能力等。
2)外部不经济:物流、商流、人才流等的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
6.集聚效应与城市规模的关系1、聚集经济作为空间集聚的吸引力推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规模较大城市有更多的聚集和规模经济利益。
2)在大城市中,由于有足够的需求支持,市场规模一般较大。
3)城市经济规模扩张会带来供给基础的改善(包括城市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城市投资的聚集程度,及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4)规模较大城市还有城市区位方面的利益2、聚集不经济作为排斥力限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