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专版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

山西专版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

专题课件第六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一) (二) (三) 三总分得分一、读·书(12分)1.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请你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并说一说属于什么书体。

(2分)行书(行楷)2.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一)》刘禹锡)(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6)我们要时时处处向别人学习,那么如何学习呢?孔子在《〈论语〉十二章》里这样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读·思(48分)(一)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嬉.戏(xī)呈.报(chénɡ)较.量(jiào)赫.赫有名(hè)B.爵.士(jué) 澄.澈(chēnɡ) 称.职(chèn) 踉踉跄.跄(qiànɡ)C.妥.当(tuō) 炫.耀(xuàn) 钦差.(chāi) 杞.人忧天(qǐ)D.滑稽.(jī) 女娲.(wā) 庇.护(bì) 莽.莽榛榛(mánɡ)解析:B.“澄”应读“chénɡ”;C.“妥”应读“tuǒ”;D.“莽”应读“mǎnɡ”。

4.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D )(2分)A.爱慕虚荣缥缈御骋头衔B.随声附和气慨笼罩凯歌C.不可救药炫耀闲游暴燥D.眉开眼笑勋章精致掺和解析:A.“骋”应为“聘”;B.“慨”应为“概”;C.“燥”应为“躁”。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B.《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C.她吃的心满意足,看得母亲眉开眼笑....,笑容从心里流淌到脸上。

D.女娲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办法。

解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

B.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C.《伊索寓言》的语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解析:《小红帽》的作者是德国童话作家格林兄弟。

7.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清风徐来,夕日欲颓,远山如黛,大河摇醉。

鹳雀楼,渐渐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缥缈于唐诗的云蒸霞蔚之中,美丽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登上一层楼,想要寻觅那“白日依山尽”的苍茫惆怅;再上一层,( );更登一层,似乎听见有人在鹳雀楼踟蹰,一叹一唱,吟诵那首经典的绝句,倏尔一只鹳雀,扑腾一声,像闪电般俯冲河面,衔起一条、二条硕大的黄河鲤鱼,惊起浪花朵朵,飞起,远去……A.根据语境,语段括号处应填:想要依恋那“黄河入海流”的壮阔雄浑。

B.“鹳雀楼,渐渐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缥缈于唐诗的云蒸霞蔚之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鹳雀楼的形象栩栩如生。

C.“美丽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是陈述句,将其改为反问句,应为:“这景色会令人心驰神往么?”D.“衔起一条、二条硕大的黄河鲤鱼”这句话是病句,根据前后语境,应把“二条”去掉。

解析:改为反问句应为:这美丽的景色难道不令人心驰神往么?8.下列关于《西游记》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书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偷吃人参果,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等。

B.悟空得知“弼马温”的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金星,回到花果山。

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纵火烧了玉帝赏赐的夜明珠被贬到了蛇盘山的鹰愁涧,后随唐僧西天取经,功成后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后在观音菩萨帮助下,战胜赛太岁,救回了朱紫国的王后。

解析:派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下界擒拿。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9~10题。

(16分)炊烟张鹏程①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一方旷野,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

几户人家,组成了村庄。

有了村庄,炊烟成了别样移动的“森林”。

乡村,正是有了这淡墨的点染才诗画同园,魅力无限。

一片旷野,满目画意。

几十户人家,是旷野上长出的香菇,缕缕炊烟,是香菇连连的哈欠。

乡村可以被旷野掩埋,但是,炊烟是隐不住的,它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任你如何遮盖,它总有办法冒出头来。

③乡村最恬静、最温情的时候,便是炊烟飘起的那一刻。

记忆中,黄昏中的炊烟是徐缓的、抒情的、淡然的。

你无法想象,它们刚在烈火中涅槃,又奋争在漆黑的烟道,满身伤痛。

一经破囱而出,它们便成了最美的绽放。

满目灿笑,一心坦然。

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

一片片炊烟徐徐地离开一户户农家,向着更远处飘去,最后融入天边。

于是,它们成了一朵云,一座山,一片海……④很久以前,它们还不是炊烟,它们也从不曾想过能成为炊烟。

它们是一株株碧翠的生命,鲜活在野外,灿烂着沃土,恣肆了生命。

鲜艳的花朵,引来了劳碌的蜜蜂;满身的翠绿,被鸟们衔去做巢;敞开的胸怀,接纳了大把的阳光。

离开了那片土地,它们枯萎了,风干了。

但是枯萎不等于死亡,风干也未必是消失。

枯萎,是更鲜活的再生;风干,有了更空灵的飘逸。

缕缕炊烟,是它们的魂魄,是它们的眷恋,是它们生命更精彩的绽放。

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一缕炊烟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⑤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

张家的鲜鱼,李家的嫩鸡,王家的肥羊……小村所有的美味,都是通过炊烟酿成的,又都是通过炊烟会集和传播的。

那美味,成了乡村别样的烈酒,醉人醉心醉生灵。

不尽的美味,逗得那些鸟们站在枝头歌唱不止、那些家畜亢奋难安;夕阳更是红着脸,迟迟不肯归去。

没有哪位厨艺大师,能烹出乡村炊烟中那鲜活饱满的味道。

没有哪一种味道,能被炊烟渲染得那样淋漓尽致。

⑥点点炊烟,像小村人一样,相扶相搀,相容相爱。

哪一天,整个村庄的炊烟都消失了,怕是随之而来的是荒凉,是死亡。

日出日落,是炊烟极好的舞台。

他们歌唱卑微,歌唱琐碎,歌唱平淡,歌唱幸福……各种牲畜,也不会错过这个舞台。

长长的牛哞,挽留着夕阳;声声狗叫,驱赶着暮色;嘶嘶马鸣,呼唤着温馨……大鹅的叫声,一惊一乍;肥猪只能哼哼,也吟出满心的欢喜;老母鸡小声地叮咛小鸡仔,一首摇篮曲给孩子们一个酣酣的梦……炊烟,给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舞台,生灵们的交响曲犹如天籁。

⑦如果说,黄昏中的炊烟,带了几分柔情,那么,晨曦中的炊烟则多了几分神秘。

⑧炊烟,由寥落到稠密,见证着小村的壮大;由寡淡到浓香,彰显着小村的富足。

9.作者为什么说“炊烟是乡村的灵魂”?谈谈你的看法。

(6分)示例一:因为:炊烟是人气的象征,有了炊烟就有了人间烟火;炊烟是生命绽放的象征,有了炊烟就有了人生命的精彩、植物生命的价值、动物生命的欢快;炊烟是乡村精神追求的象征,有了炊烟就有了乡村的发展、繁荣、富足。

示例二:因为缕缕炊烟,是植物的魂魄,是植物的眷恋,是植物生命更精彩的绽放,植物们通过一缕炊烟得到了飞跃和升华;缕缕炊烟,给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舞台,生灵们的交响曲犹如天籁;缕缕炊烟,象征着乡村的兴衰、发展、繁荣、富足,更象征着乡村的精神追求。

10.读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说出来与他人分享。

(不少于150字)(10分) 示例:这是一篇很有诗意的象征性散文。

作者通过一缕炊烟,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这个村庄虽然远离繁华的都市,但它静谧、安详,从容、自由,丝毫没有现代生活的节奏,没有现代社会忙碌的身影,没有现代人的浮躁和压力。

_有的只是舒缓的生活节奏,淡然的处世态度,和谐的邻里关系,抒情的生活情趣,富足的小康日子。

这样的乡村,应该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

(围绕自己的感悟写,但要联系作品的写作意图)(三)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

B.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zhuì),身亡.(wú)所寄,废寝.(qǐn)食者。

C.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yōu)其坏?D.其人舍.(shě)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解析:舍,同“释”,所以句中应读“shì”。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B.闻.之于宋君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C.身亡.所寄亡:无,没有。

D.因往晓.之晓:明白,知道。

解析:晓,告知,开导。

1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的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C.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假设你的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难道天还会塌下来么?D.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解析:正确译文为: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9分)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

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