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监测卷七年级语文说明:1、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务必将答题内容写在答题卡上,并不得错位答题。
3、不按以上要求做的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阅读题,共50分)一、古诗文阅读。
(26分)(一)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0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①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②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杨氏之子》)【注释】:①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②夫子:对对方的尊称。
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俄而..雪骤不久 B.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C. 九岁,甚聪惠.同慧,聪明D. 孔指以示.儿给……看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B.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C.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D.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4.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期末监测卷(七年级语文)第1页共 9 页B.甲文“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传为咏雪佳句是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拟人精彩传神。
C.乙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D.甲乙两文都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儿时谢道韫和杨氏之子的聪明。
(二)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8分)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
5. 这首诗前后两句各描述了乡村四月哪些内容?请你分别概括。
(4分)答:前两句▲后两句▲。
6.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7. 用规范汉字在横线处填写相应句子。
(1)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4)▲,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5)▲,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7)▲,不舍昼夜。
(《子罕》)(8)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二、现代文阅读。
(2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0分)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期末监测卷(七年级语文)第2页共 9 页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8.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2分)9.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句子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2分)10.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分)11.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二)阅读美文,回答问题12-15题。
(10分)别把我当陌生人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
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
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期末监测卷(七年级语文)第3页共 9 页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
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
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
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
不知不觉,已到深夜。
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机灵,紧张不已。
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
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
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
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⑸“我,我上车呀。
”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
原来真是上车的。
虚惊一场!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
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
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
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
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
“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
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
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
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
美食共享,格外香甜。
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
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
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
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
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
就要和他们分别了。
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
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12. 文中第⑼自然段加波浪线句子中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2分)1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
(3分)“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14. 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分)15. 文章的题目“别把我当陌生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读完文章你有何感想?(2分)期末监测卷(七年级语文)第4页共 9 页三、名著阅读。
(4分)行者辞了灵吉,驾筋斗云,径返翠云山,顷刻而至。
使铁棒打着洞门叫道:“开门,开门!老孙来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门里女童即忙来报:“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罗刹闻言,心中悚惧道:“这泼猴真有本事!我的宝贝,扇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来也?这番等我一连扇他两三扇,教他找不着归路!”急纵身,结束整齐,双手提剑,走出门来道:“孙行者!你不怕我,又来寻死!”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
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
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16. 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①▲的小说②《▲》中的片段,这一章节主要情节讲③▲。
文中的“罗刹”指的是④▲。
第二部分积累表达题(50分)四、积累与应用。
(10分)17.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及字形无误的一项是(2分)A. 窠.巢(kē)发髻.(jì)静谧.(bì)绿茵.茵(yīn)B. 莅.临(wèi)干涸.(hé)匿.笑(nì)汗岺岺..(cén)C. 确凿.(záo)秕.谷(bǐ)盔.甲(kuī)饥肠辘.辘(lù)D. 殉.职(xùn)嗔.怪(zhēn)萦.绕(yínɡ)莽莽榛.榛(zhēn)1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他俩像亲姐妹一样,总是形影不离....,令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