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道德为先》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专题一公民道德建设第1课时学会做人道德为先课程导入兴业安邦人为本,育人之道德为先。
只要是有良知的社会,只要有人群生活的地方,不论何时何地,对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要求,都是一项带根本性的事情。
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和法律作为行为规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道德在个人生活中起怎样的作用?探究新知学点1 道德的力量1. 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的作用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体系一经形成,就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没有道德规范的调整,人们就不知道应当如何交往和共处。
如果道德水平低下,人们也难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
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人们才能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社会才得以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水平和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例1 道德是()①人类特有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②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③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支柱④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不是行为关系,①错误。
高尚的道德,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支柱,③得说法不准确。
②④正确地表述了道德的作用。
答案 D解题规律解答组合式选择题,要重视运用排错法。
把带有错误表述的选项排除掉,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责任和庄严使命。
问题研讨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学点2 道德与法相辅相成1.道德与法律的相同点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从个人的生活来看,道德与法缺一不可。
一个缺乏道德观念的人,总以为道德是对自己的约束,限制了自身的"自由",它的法治观念必然淡薄,往往会不顾法纪,自酿苦果。
2.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1)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它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而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2)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而法律是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实行。
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发挥作用的根本力量。
(3)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的所有社会关系、所有行为;而法律调节的范围主要涉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问题研讨2"法律告诉你不该干什么,道德告诉你应该干什么。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取向。
法律主要律人,道德主要律己。
法以力服人,德以理服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法律和道德关系的那些方面?。
例2 道德的评价标准是()A.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B.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C.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D.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例3 法律发挥作用的根本力量是()A. 道德的说服力B. 道德的感召力C. 法律的权威性D. 国家强制力解析这两例题考查道德与法的区别。
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而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而法律是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实行。
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发挥作用的根本力量。
答案例2 B 例3 D3.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同样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根本标准。
我们必须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学点3 成功和幸福的支柱1.道德对公民个人幸福生活的影响从个人的生活来看,道德与法缺一不可。
一个缺乏道德观念的人,总以为道德是对自己的约束,限制了自身的"自由",它的法治观念必然淡薄,往往会不顾法纪,自酿苦果。
2.道德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作用(1)从我们个人的成长来看,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德是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它对人生事业成败、生活幸福与否都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好,可以减少不利环境和因素的消极影响,变不利为有利;相反,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好的环境和有利因素也难以对他产生积极影响。
(2)我们要全面发展,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成功,需要具备多种良好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支柱。
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一个具有正确道德观的人,能深切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知道人生之路应该往哪里走,劲朝那个方向使。
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在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的选择上,就会感到茫然,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最终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幸,对国家和人民造成危害。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焕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把自己的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保持自尊、自信,以乐观的人生态度,以昂扬的进取精神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都向往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个人如果品德好,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得到他人的同情、帮助和支持。
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往往会为人们所厌弃,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帮,成为孤家寡人,什么事都难以做成。
例4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①塑造完美的人格②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④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成功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解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尚的道德,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支柱。
①②③④都是树立良好道德观的意义。
答案 D解题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知识,透彻理解理论观点,是正确判断的前提。
拓广延伸一、疑难解析1、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1)道德起源于社会实践。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起源于人类自身生和发展的需要,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道德,是社会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然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
道德有比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它与传统习惯、民族文化心理融为一体,因而可以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超越现实的社会关系而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
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社会道德风尚也不是同步的。
这表明道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同时,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规律,即相对独立性。
道德还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在几乎所有人类存在和活动的领域中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道德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先进的道德对社会发展会起推动和进步作用,落后的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
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即道德的能动作用。
其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能促使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在人类历史上,由新的经济基础产生的一定道德,总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宣传新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抨击旧的经济基础的落后性和非正义性,谴责不利于和危害新的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使新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而当旧的经济基础趋向灭亡并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后,由旧的经济基础产生的道德往往还要作为一种习惯势力和腐朽思想同新的经济基础和新的道德进行较量,以阻碍和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如当前社会上滋生的腐败现象,正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剥削阶级道德腐蚀人们灵魂的结果。
可见,道德对社会发展可起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起消极阻碍作用。
第二,道德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任何阶级道德都体现着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各个阶级都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思想工具通过道德的宣传教育,使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规范变为本阶级成员的内心信念,自觉改造自己的道德义务,为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
同时,利用本阶级道德的统治地位,对敌对阶级的成员施加影响,转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
第三,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动因素。
人们的道德观念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四,道德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一定社会的道德,包括公共生活准则,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维持人们交往的正常进行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2.道德与法的关系道德和法同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①道德和法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法是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有各种明文规定,并由一定的机关按照这些规定检查执行,对于违法行为按照规定的方式给予惩罚,具有外在强制性的特点。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起作用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具有内在自觉性的特点。
②道德和法起作用的范围不同。
道德对人们行为所干预的范围比法更要广泛得多。
有些不道德行为,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法律不进行制裁,但人们可以进行道德谴责,加以制止。
③道德和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趋势不同。
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而法则是阶级出现以后的产物。
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法也随即消亡,而道德的作用将日益扩大和加深,并由阶级的道德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道德。
(2)联系①道德和法往往相互渗透于对方,即在规范的内容上往往直接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