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作者:杜子璇, 刘荣花, 熊杰伟, 邓伟, 田宏伟, 陆斌, Du Zixuan, Liu Ronghua,Xiong Jiewei, Deng Wei, Tian Hongwei, Lu Bin作者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3刊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009,32(1)被引用次数:2次1.齐文启.席俊清.汪志国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监测 2002(01)2.王彦酸雨与人类生活[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4(04)3.李金惠.汤鸿霄中国降水酸度预测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1998(01)4.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1994(05)5.王文兴.丁国安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1997(02)6.许梅德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探讨 1995(04)7.郑云有.吴甫成长沙市酸雨污染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01)8.黄原.郑子龙.熊杰伟河南地区酸雨分布及成因初探 1996(03)9.赵勇.孙中党.王飞郑州市大气酸性物质与降水酸性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01(06)10.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范 20051.会议论文杜子璇.刘荣花.熊杰伟.邓伟.田宏伟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007本文利用南阳、商丘和郑州三个观测站1992-2006a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15a来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酸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15a来酸雨发生频率、降水年均pH值和酸雨雨量与全年雨量比值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年际和月份波动:1992-1995a间呈现减弱趋势1998-2006a间出现加强趋势,且在期末明显变强;酸雨频率1、8和12月出现高值,pH值在9-12月份出现低值。

15a来1992-2000a出现由南到北酸雨区域逐渐减弱,2000a出现低值后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迅速变多的空间变化特征。

2.期刊论文韩亚芬.孙根年.李琦.陈素景.HAN Ya-fen.SUN Gen-nian.LI Qi.CHEN Su-jing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时间变化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依据1987-200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市降水pH值和酸雨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型,即每年1-3月和10-11月降水pH值低、酸雨出现频率高,4-6月酸雨出现频率低,7-9月酸雨pH值较高.14年来,降水pH值与酸雨年际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降水pH值较高,酸雨年际变化不明显;1994年以后降水pH值下降,酸雨频率年际变化较大.降水pH值与酸雨强弱由酸碱离子相对浓度决定.当酸根离子摩尔含量超过碱性离子时,降水pH值下降、酸雨危害增强;反之,降水pH值升高,酸雨危害减弱.3.期刊论文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唐晓萍.HE Zeneng.GAO Yanghua.TAN Bingquan.Tang Xiaoping重庆市主城区1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分析-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1)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4.期刊论文张红安.汤洁.于晓岚.程红兵.朱新民.李亚军.徐晓斌.ZHANG Hongan.TANG Jie.YU Xiaolan.CHENG Hongbing.ZHU Xinmin.LI Yajun.XU Xiaobin侯马市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0,30(5)根据1992年至2008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侯马市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除个别年份外,侯马地区的降水pH值长期低于5.6,2006年以来甚至低于4.5,多年平均pH值为4.88,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降水pH值的平均月际变化幅度为0.8 PH单位,呈不规则起伏变化.在降水集中的7、8、9月间.酸沉降量约占全年的60%.作为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区域性酸雨地区,侯马地区降水酸度2002年前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年前,降水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10 a-1,酸雨污染呈现减弱趋势,而之后的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28 a-1,呈现酸雨污染快速加重的变化趋势.该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不仅对单次降水的酸性有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降水酸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有明显影响,显示当地的大气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碱性中和能力.2007年对降水离子成分的加强观测分析结果显示,SO42-、NO3-、Ca2+、NH4+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1/2]SO42-与NO3-的比值约为6.9,说明当地的酸雨为较明显的硫酸型污染;降水中NH4+含量较高,大约与[1/2]Ca2+的离子含量相当;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1/2]SO42-、NO3-、[1/2]Ca2+、NH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当地的焦煤、煤化工等高污染排放可能是其重要的共同来源.5.期刊论文唐信英.罗磊.张虹娇.TANG Xinying.LUO Lei.ZHANG Hongjiao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2)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6.期刊论文陈伯通.罗建中.冯爱坤.Chen Botong.Luo Jianzhong.Feng Aikun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2)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7.会议论文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唐晓萍重庆市酸雨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初探2008本文运用重庆市35个站3年的高密度降水pH值监测资料,及重庆市主城区15年的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主城区酸雨的变化趋势和重庆全市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a来年平均pH值介于3.8至4.5之间,基本呈线性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

重庆市主城区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至80%之间。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酸雨现象,局部地区还很严重。

绝大部分地区最近3年的平均pH值都低于4.5,整个重庆市降水平均pH值为4.07,其中西部和东南部为低值区域,中部和东北部为高值区域。

重庆市较强酸雨以上强度的降水出现频率较高。

整个重庆地区酸雨频率为84.05%,较强酸雨频率为27.42%,强酸雨频率为26.23%。

8.期刊论文陈瑜.于涛.Chen Yu.Yu Tao近年来广州市氮氧化物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2)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光化学反应的主要前体物,氮氧化物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导致城市能见度下降,出现灰霾现象.氮氧化物也是造成酸雨污染的主要物质.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近年来氮氧化物的污染不容忽视.本文以2003年-2008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广州市氮氧化物浓度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作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氮氧化物浓度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氮氧化物的月际变化呈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污染较严重,夏季污染较轻.9.期刊论文张凌.付朝阳.郑习健.叶代启.ZHANG Ling.FU Zhaoyang.ZHENG Xijian.YE Daiqi广州市区大气污染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生态环境2007,16(2)以2000-2004年广州市国控测点的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结果为基础数据,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日平均质量浓度二级标准为依据计算广州市2000-2004年的各大气污染物的指数及污染负荷率,阐明广州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CO的地域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以及由于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而形成的酸雨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研究对策.结果表明: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除SO2春夏秋季污染最严重,其余几项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近5年来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则呈显著上升趋势,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呈不显著上升且夏秋季污染大于春冬两季.广州市大气污染分布规律与风向频率以北和东北偏北方向较大,东和东南方向次之的分布基本一致.10.学位论文甄文栋山东省城市酸沉降状况及成因研究2005本文将分析山东省酸沉降的时空分布状况,摸清山东省酸沉降的成因,做为山东省酸沉降控制的理论依据,为山东省“两控区”控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本文所建立的酸沉降状况评价方法与酸沉降成因分析方法,将对我国北方地区的酸沉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采用浓度(降水酸度、化学组成、电导率)和总量(干、湿沉降通量)两种方法描述山东省城市酸沉降状况,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降水酸度年际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冬季、春季>秋季>夏季;17城市中除枣庄外,其他城市历史上均有酸雨检出,而青岛市降水酸度居首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