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在确立延安“文艺新方向” 的主导地位方面所做的工作:
• ①传播《讲话》的观点,介绍并高度评价解放区 文艺创作。如赵树理的小说,《白毛女》等。 • ②对抗战以来,尤其是国统区文艺状况,以毛泽 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估计,对一些重 要文学问题清理、检讨。 • ③对40年代作家、派别进行“类型”划分,确定 文艺思想、倾向和作家、作品等级,确定团结、 争取、打击的对象。以确保“文艺新方向”的实 施。
4、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领 导中国革命的根本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也是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组成部分。在1949年以 后,一直到文革结束,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是 中国大陆的唯一合法的文艺思想,也是唯一的 最高文学准则。
(2)特征:实践性 总体上看,《实践论》《矛盾论》 等哲学著作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哲 学基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 新文化思想的》之中。
2、对《红楼梦》的作者、原稿、各种版 本和佚稿做了大量的考证和钩沉的工作。 3、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成就, 特别是它的人物形象,做了具体深入的 阐述。 二、批判过程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及其他》
三、评价:
•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 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 想(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的批判, 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 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整个社会生活中的 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 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围,造成许多负面 的影响。并又引发了后面的批判胡风文艺 思想的运动。
1、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 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 2、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 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 3、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 4、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现实主义的传统被逐渐抛弃,浪漫 主义被过分强调。 2、只能唱光明的赞歌,不能触及现实 生活中的矛盾。 3、只能表现集体感情,个人感情的抒 发被认为是自我表现。
(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尤其是工农 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 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体 对客体的“融合”、“搏斗”。 (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 视毛泽东的《讲话》是“当代文学”更直 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 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所开辟的 “文学革命”传统。──这些分歧,反映了 中国左翼文学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于文 学的想象。
第四节、“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 新气象
一、理论批评的大胆探索与争论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二、文艺创作的活跃和作家心态的开放
1、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大胆 干预生活。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 人》。 2、打破表现人性、人情的禁区,加深了对 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如:《红豆》 3、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十分活跃。
(3)“双为”方向:
将这种政治价值落实到文学实践之中,就 具体体现为: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兵 服务,就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4)艺术表现形式要求:民族化、大众化。 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工农兵所喜闻 乐见。 对新的文化、新的文学艺术,毛泽东用 各种称谓来描述,如“革命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新 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 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农兵的文艺”等。
(1)文学批评的功能:应具有个人化、科学化和 鉴赏性等特点;而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文 学批评最主要的唯一的功能就是进行文艺界的 斗争。这种“功能”,毛泽东很形象地称之为 “浇花”和“锄草” (2 ) 批判运动:认为某一作家、作品,某种文 学思潮、现象错误像只眼中对文艺路线的权威 产生挑战时,对他们的批评,既可能演化为一 场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
第二节 50——60年代的文学环境
• 1、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民族精神振奋和 理想主义文学的兴盛。 • 2、对外来文艺的态度 A、整个50年代,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 的地位。苏联文学的翻译、评介,放在最 重要的位置上。
B、 对待西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 学),虽然态度比较谨慎,还是吸收接纳了 不少。在当时报刊上出现的作家主要有雨果、 果戈里、拉伯雷、席勒、安徒生、易卜生、 陀斯妥耶夫斯基等。 从时间上看,对外国文学的有限度的肯 定大体限制在19世纪以前。 从创作方法上看,以现实主义为主。
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 • • •
[教学目的、重难点] 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在现代时期是怎样的。 了解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66)的历史语境。 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脉络,并对其有恰当 的理性分析。
第一节 40年代文学的转折
• 当代文学的概念在时间上指新中国成立 之后一直到现在,一般认为经历了十七 年(1949—1966)、“文革”(1966— 1976)和新时期(1976—)三个历史时 期。 • 49年以后的文学,按照毛泽东的设想, 它与之前的文学应该是断裂的关系,确 实,从外在形态看这样的。
5、当代文学的起点
• 第一次文代会:又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 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大会被认为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 区的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确立了以《讲话》为新 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为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 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第二节、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 • • • • 《红楼梦》研究有两派,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 称为“旧红学派”,后来,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称为“新红学派”。
一、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研究中 “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把这部伟大 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为文学现象加以 探讨。
第三节、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一、《武训传》从摄制到展开讨论的过程 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 记影片,分为上下两集。 二、负面影响: 1、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2、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3、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 威地位。
3、评价:
•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 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问题。对文 艺创作有争议的作品进行讨论或论争,是必要的, 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 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 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 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 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 极端和粗暴的。是不正确的。它开启了名为讨论、 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3、大连会议
1962年8月2日~16日,中国作协在 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 会,即大连会议。
十、极“左”思潮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 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 3、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 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4年版。 • 4、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 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三、评价
• 通过批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获得了牢固的统 治地位,《讲话》也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到 1980年,这一案件才在政治上得到平反纠正,88 年,中央有关部门又对胡风的文艺思想作了新的 评价。)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运动, 规模声势、涉及面、牵扯人员,远远超过此前历 次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斗争。它不仅造成了胡风 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 思潮的膨胀,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极深重的创伤。
思考练习
• 1、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在现代时期是怎样 的? • 2、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有哪些? • 3、如何看待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4、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 5、解释:双百方针;第一次文代会
第七节 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1日~6月28日,
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 “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 议”。是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 商定调整大计,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文艺 会议。
2、广州会议
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 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 座谈会,即“广州会议”。
第三节、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1902~1985)
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 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 的精髓。 2、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3、主要分歧:
(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和艺术 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 (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 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学的 “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 想启蒙”责任。
(3 ) 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4 ) 读者:在此期关系很复杂,一般不具备 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作为权威批评的一种延 伸。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是被构造出来的, 是不被具体分析的概念。 (5 ) 文学规范体制:其功能是对作家的协作, 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评判。
(6 ) 刊物和文学团体。五十至七十年代, 作家的写作、出版、阅读等活动,包括作家 自身,都被高度组织化。外部力量的调节、 控制有内化为作家的自我行为。
1、40年代文学的基本格局
• 解放区文学:歌颂倾向,体现了建设一个新的 社会理想的意向 • 国统区和沦陷区:关注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比 如人生、人性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思索等,这 些差异不仅仅是主题性的差异,也是作家审美 态度的差异。 • 40年代后期,国民党官方又加紧了对左翼文学 的压制,致使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对国民党政 治产生了失望情绪。人们开始理解左翼文学, 出现了向左翼文学靠拢的趋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