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1937-1949
• 第一节、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 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 第二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 • 第三节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 的理论批评
[知识点]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国 统区文学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毛泽东 的《讲话》;"民族形式"论争、对王实 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 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精神奴役创伤 说。
第三节、文学思潮、论争与 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一)、"文艺大众化"问题。 • 因为民族形式的问题是和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首先介绍 一下文艺大众化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是新文学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 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文学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就是新文学怎 样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所接受,为群众服务的问题。
• 第三个时段,从1944年9月-1949年9月,1944年9月,共产党 提出“废除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议案,国统区 内民主运动高涨,人民解放战争在胜利进行。作家们对黑暗 的诅咒、嘲谑和痛苦、对光明的期待和焦躁不安,作为一种 创作心理反映在文学上,从而使讽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 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突出的现 象就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大大增多,小说中钱钟书的 《围城》、张恨水的《八十一梦》、沙汀的《选灾》、 诗歌中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臧克家的《宝贝 儿》、杜运燮的《追赶时间的人》、以及冯雪峰、聂 绀弩等人的杂文,都是喜剧性的作品。 • 这种喜剧式的戏拟和模仿,实际上宣告了一个旧时代 的终结,旧中国已经走到了如马克思所说的"把陈旧的 生活形式送进坟墓"的阶段,而这种"历史形式的最后 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⑤文艺批评的标准: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任何阶 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 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的。”
3.评价:
①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 ②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③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文艺政策。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但后来扩展到整个中国甚至延续近四十年,就显示出其弊端;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 王实味:《政治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 萧军:《论同志的“爱”与“耐”》《杂文还 废不得说》 • 这些文章大多写于1941——1942年延安整风之 前,主要是针对延安民主化问题展开。 • • • • •
• 影响着这一时期国统区文学创作面貌的,除了时代历 史的因素外,当然还有其它区域文学的影响: • 首先,在解放区文学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向民族形 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 其次,是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介绍俄国 和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现代作品的热潮,国统区文学 的两个重要流派:七月派(特别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 家)和九叶集诗人,都从西方汲取了有益的养料,促 进了小说和诗歌的世界化和现代化。
• 首先是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爱国主义主题的 深入和题材的纵深开掘 ; • 其次,在文学形式上,和当时普遍追求“史诗 格调”有关,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就是 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许 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搞大体裁,力图以史诗的 规模去记录大时代的面影。 • 再次,在美学风格上,受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 具有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
• 第二个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 段,特别是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社会心理和时代气氛、情 绪也为之一变,国统区令人窒息的氛围促使作家们走出廉价的乐 观主义,开始进行冷静而痛苦的反思。 • 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兴奋一变而转为沉郁苦闷,人们开始 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各种因战争而重新 表现出来的封建文化的积垢和现实中的腐败现象。这种"新的苦闷 和抑郁"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民族的,作家在苦闷和抑 郁中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随即整个文学创作的方向发生了进 一步的调整,文学观念、文学主题、题材、文学形式和风格也相 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迎来了抗战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
(二)、民族形式问题。
• 1938年,在解放区就有关于话剧民族化的讨论,在国统区,茅盾、 向林冰等人围绕"酒瓶装新酒"也展开了讨论。"民族形式"作为一个口 号,是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提出来的,指出要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 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 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0年,毛泽东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毛泽东的号召直接指导和推进了"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1939年,在 延安等根据地展开了"民族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但是,毛泽东关于民 族形式的论述传到国统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其中的焦点问题就 是怎样理解民族形式的源泉,也就是民族形式和旧形式的关系。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在武汉成立,发起人包括各方面的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 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其中有:郭沫若、 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 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等,由老舍主持"文 协"的日常工作。 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是贯通抗战 时期的唯一刊物。此外,由茅盾等主编的《文艺阵地》也 是一个影响巨大、存在时间久长的刊物。
沦陷区文学
•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 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 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 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 再加上台湾地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 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 沦陷区文学"。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 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 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 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②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 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③核心命题:
“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我认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 是一个 “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 的问 题:
• 早在"左联"时期,就有过多次关于大众文艺的讨论,但是限于历 史条件,却没能真正付于实践,有关的理论探讨也没能深入下去。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抗战宣传的需要,大众化问题又重新引起了 重视。"文协"成立后,大力推行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提出了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并进而引发了关于大众化问题的 再讨论。这次讨论,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同时展开,比以往的讨论 大大前进了一步,澄清了那种把大众化单纯地理解为一时服务于 抗战的手段和把文学和政治平列、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也 初步接触到了"民族的新的形式问题",但是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 还没能接触问题的实质。直到1938年10月毛泽东关于民族形式问 题讲话的发表,才使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又深入了一步,进而探讨 了文学民族化特别是其中的民族形式问题。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 一、第一个时段,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 抗战初期,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 一切。 • 文协成立后,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 实生活,而文学必须充当时代的号角,必须直接反映现实,必须为普通民众 所接受,成为众多作家的共识,文学创作显示出了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共 同的思想追求,甚至在情绪和风格上也彼此相同,英雄主义的调子贯穿一切, 表现出统一的激昂兴奋的民族心理和时代气氛,鲜明而单纯。 • 表现在文体方面,就是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 裁,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普遍追求通俗、鲜明、昂扬, 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 一种独特的现象是: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广大的民 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文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宣传性,存在着公 式化和概念化倾向战争浪漫主义成为普遍的文学习气。
第一节、战争制约下不同政 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救亡发生了紧密 的联系
•
1、战争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以及题材、风格, 即使是那些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不自觉地打上了战时的烙印。 2、文学发展的时段性很清晰,这主要是因为战争局势的发展变化, 影响了不同时段的时代审美倾向。 3、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 文学的发展和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不同的政治区域有着不同的 风貌。 • 主要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和沦陷区文学。而 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的作家也最多,文学思潮和创作 都比较活跃,所以比起其他区域文学来,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但是在不同的战争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基调和风貌。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
1.召开:引言:1942年5月2日;结论:1942年5月23日。 2.内容: ①目的:
“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 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 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 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