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二元结构看我国的社会阶层问题徐永航经济学院 2014100205 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因为各种原因,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等重要体制还没有改革,农村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久未解决的根本原因。
如何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人口自由流动和身份转换的制度约束,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社会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
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社会阶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应是题中之意。
城乡的体制机制理应是一体的,城乡要素理应平等(等价)交换,公共资源理应在城乡均衡配置。
十八大之所以要强调这几条,就因为现在的体制机制还未成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这就是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
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将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
而由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社会阶层2及其固化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制约经济社会1改革户籍土地财政制度破除二元结构.经济参考报[N],2013-08-302在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认为采用“阶级”一词意味着坚持马克思发展的桎梏。
200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的调查报告,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划分出了“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阶层。
3其中,第七、八、九、十则构成了社会的中低层。
这占据了中国人口的大部分。
这些人所占有的组织资源几乎为零,经济条件较差,文化水平较低。
其中农业劳动者阶层属于第九层,占社会总人口的42.9%。
4图1:十大社会阶层的分布形态数据来源:陆学艺(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
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述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
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采用哪一个词汇,而在于采用哪种思路来分析“class”这种社会现象。
3中国社会科学院没有简单采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而是采用韦伯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4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在当代中国,社会已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处于社会下层,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社会阶层、甚至是社会阶级的问题,阶层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可怕。
关键是阶层之间能否公平合理地流动。
在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身份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农民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5比如,在户籍制度方面,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换为非农业户口。
在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也大部分时间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有学者在对我国1997年以来的基础阶层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进行测算,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当前中国社会基础阶层的人口数比重相当大,仍旧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二是当前中国基础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不畅,阶层流动性仍存在较大障碍。
陆学艺课题组通过2001年全国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处于较高等级地位的职业群体或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阶层,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较低等级职业群体成员的子女进入这些职业群体的门槛明显增高,代内流动也显示出同样趋势,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之间的流动障碍似乎有所强化。
大量“贫二代”、“富二代”社会现象也说明了整个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向上流动的机会分配更加不公平。
65为什么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新华网,2013-12-16,/politics/2013-12/26/c_118716360.htm6图2:1997—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图3:中国历年城镇化率(1992-201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开始呈加速发展态势,而且年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相应时期的速度。
对此,学术界许多人都认为城市化的高速度是可喜的,以赞赏和欣喜的口吻来论述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于2001年开始又强调“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更为加快了: 从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猛增了约22个百分点,由30. 89% 增加到53.37%。
这样的发展速度得益于快速流动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注入的活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0102030405060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市跨速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农民工待遇差、农村发展缺乏后劲等。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
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覆盖度较低。
在土地征收和交易制度方面,城市国有土地可以直接上市交易,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有用途收益补偿,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结合我国现今的国情与社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造成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及阶层流动不畅的原因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以及公共资源配置等。
因为户籍制度的阻碍,数亿农民得不到公平与竞争的机会,他们既使进城务工也只能充当地位较低、收入较少的农民工,他们缺少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这不仅使人力、人才资源得不到发挥利用,而且这种局面会造成很大的制度性社会张力,引出诸多社会问题。
同时,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在教育获得机会的分配上,我国明显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不仅享受着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教育产业化政策无疑加重了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生的负担,挤压了他们向上层流动的空间。
就中国而言,目前促进阶层流动的最大动力是教育。
其他促进流动的方法还包括就业和收入分配。
而后两者又与教育息息相关。
教育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我们要保证的是,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
我国职业结构正在发生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级化变迁趋势,带动了我国社会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
职业高级化是所有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必然会发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有学者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工业化国家在白领职业拓展方面的变革是一样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向上流动的潮流”。
其中英国,早在上世纪初,职业位置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服务业中的白领职位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结构也正经历着符合工业化国家发展趋势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高层次的职业位置数量大幅增加。
职业趋向高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现象,说明我国绝大多数人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还是受益于经济发展,只是受益多少和快慢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