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的教育一、著作背景1.写作背景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革新运动。
美国传统教育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脱离社会,二是脱离儿童。
这次教育革新运动要代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2.作者简介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柏林顿。
1875年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82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
1896年他创办杜威实验学校,用以检验教与学和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
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其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哲学的改造》(1920)、《经验与自然》(1925)、《作为经验的艺术》(1934)、《经验与教育》(1938)等。
杜威于1894年至190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
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
杜威顺应当时的新教育潮流,围绕两大中心进行探讨:一是使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学校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
1896年,他创立了实验学校,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上的实验,把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他把以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
根据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于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信条》,1899年发表《学校和社会》,1902年发表《儿童和课程》,虽都篇幅简短,但发人深省。
之后因与芝加哥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分歧,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他于1916年才著成《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著作。
3.写作意义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
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重视教育对人对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教育摆脱了孤立的知识传授范围,把教育看做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4.出版社及译者《民主主义与教育》于1916年由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首次出版。
中译本《民本主义与教育》1928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邹恩润译述,陶行知校订,1947年和1949年再版。
1990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版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
二、主要内容《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全书除序言外,共有二十六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性质。
论述了包括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生长的关系,以及批判了一些教育观念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继续不断改组或改造。
这种改组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并能提高指导后来教育过程的能力。
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经验。
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七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过程。
包括论述了教育与民主主义、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等的关心,以此说明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具体实施民主主义教育的方法。
杜威认为必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传统的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越来越支配公共教育制度。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八章至二十三章,主要探讨了教育价值。
杜威在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对劳动与闲暇、知与行、自然与人、个人与世界、职业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
杜威指出教育价值的要点是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
因此,他强调在组织学科教材时,应注重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以免造成各种学科的孤立与隔离。
第四部分包括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认为,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而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使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他还指出认识知识与行为的关系,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
三、思考与启示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杜威借着批判形形色色的教育学说,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理论的正确性。
他在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解释教育时,首先重视儿童这一环节。
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因此他认为,如果能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叫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杜威甚至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就是他的儿童中心论。
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该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2.教育是什么,谁才是课堂的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的组成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而这些的形成有赖于人们之间彼此进行联系和交通,教育就是有效地渠道。
在最初的历史年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沟通了思想和感情,增广了经验和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但随着文化积累越来越丰富,社会交往以无法完成文化的交流和传递,所以学校便出现了。
从那时起,文化的表达和传递越来越依赖于文字,慢慢地就被误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指导青少年识字读书,教育理论也步入歧途,正式教育和实际生活的分裂越演越烈。
杜威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他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的教育了。
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在实际实施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
”就是将学校安排成简化的社会,让儿童生长、生活于其中,以现实生活为媒介,来扩充经验的数量和提高经验的效用。
当然,学校即社会,并不是对现实社会的照搬和移植,而是经过精心安排和筛选的,适合儿童生活生长的。
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论中,我非常赞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观点。
现在,我们已经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了,很多教师都能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是“儿童中心论”在课堂教中的具体应用。
从“做中学”也中我们新教改中强调的“生活化课堂”,虽然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学生肯定“记得更牢”。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
当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也要考虑不同的活动或游戏的方式。
我认为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生活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学生提早走向社会,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高中阶段教育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注重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使得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独到的建议或方案。
每个教育阶段活动注重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该是不同的。
3.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杜威十分重视德育,他的德育理论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
他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二元论,将内部和外部、义务和兴趣对立起来的行为。
杜威首先批判了将道德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对立部分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道德行动的动机和后果是各不相关的,动机是存在于意识中的纯粹内部的东西,而后果和行为则完全是心灵以外的东西。
杜威认为每个动机在产生的同时就伴随着对一种行动后果的判断,而动机是推进行为向前发展的一部分。
杜威指出将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进行对立的结果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的混乱。
杜威认为要避免这种混乱,就不能把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隔离,不能把道德教育片面理解为单单培养道德品格或单单培养道德行为,而应注意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不断地进行深思熟虑的行动。
按“兴趣”行动和按“义务”行动是关于道德的讨论中最常发生的对立,这二者之间似乎总存在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杜威道德论将此二者理想地结合在一起。
杜威认为兴趣和自我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而“所谓无私,既不是对所做的事缺乏兴趣,也不是忘我”。
兴趣是个人在自己现有能力基础上,参与活动,增加经验,并取得圆满结果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一种自我满足的内心体验。
个人常常在满足自我兴趣的同时自觉克服暂时的困难与挫折。
杜威说:“如果个人对他的工作真感兴趣, 他就能够忍受暂时的挫折,在困难面前坚持工作,在面对精神涣散和克服精神涣散中寻找兴趣。
”因此,兴趣不能简单理解为个人利益,义务也不能等同于自我牺牲。
义务就是职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兴趣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二者应当是统一的。
4.教育能使人生存得更好。
其实人与动物一样,生存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更好的生存,如何使生活变得体面,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得到他人的敬重和赞扬。
教育就是改造人的心灵,作为一名特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与残疾学生的交往中,体会到同学的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心,还有学校老师间的互相尊重,都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事实上,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别人指导与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身体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能力。
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后代比较起来,天生的生存能力更差,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都不具备,必须经过亲代的教导方能获得。
”所以教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件必不可缺少的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或者长辈的示范或教导,我们才能知晓。
因为个人的天生认识都从零开始,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
不管是初生的孩子还是成人,均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进步,不思进取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观,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
”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强调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主动沟通,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去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