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述
3
一、电子政务的不同定义方式
1. 狭义的定义
狭义的电子政务专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 网络技术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2. 广义的定义
广义的电子政务泛指各类行政机关 各类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 各类行政机关 络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活动。
6
综上所述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 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 国家各级政府部门 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 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 彻底转变传 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 统工作模式 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 理和服务 服务。 服务 电子是手段,政务是目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以网络体 系为支撑、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和管理为双重目的, 从而使得政府运作效率能够提高、降低成本,提升人民 的满意度。 并非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务活动相结合,都被称 为电子政务,例如,传真传递信息就不算,因为电话只 是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而不能对政务活动的内容和 开展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9
3. 电子商务的结构模式引导电子政务结构模式的划分 B2B、B2C、B2G、C2C是按照活动双方的主体对象 来划分,按照类似的划分原则,电子政务包括G2G、 G2B、G2C。 4.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概念与技术可以为电子政务的建设 所借鉴
企业资源规划 商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门户 客户关系管理
↓
↓
↓
18
从电子政务的实质、核心、 二、 从电子政务的实质、核心、 作用以及实施过程来分析
1.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产物,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 “龙头” 2. 电子政务的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政府资源进行有效、 科学的管理 3.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方式 4. 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过程
1. 2. 3. 4. 5.
22
三、 G2C——政府对公众的电子 政府对公众的电子 政务
G2C(Government to Citizen)是一种政府对公众 ( 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 ) 政府对公众 务应用模式。G2C模式指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它包括: 教育培训服务 就业服务 电子医疗服务 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公民信息服务 交通管理服务 公民电子税务 电子证件服务
1. 2. 3. 4. 5. 6. 7. 8.
23
两个省级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云南省电子政务门户 浙江省电子政务门户 浙江特色:提供个性化定制、提供新闻聚合 RSS服务、提供浙江政务通下载 浙江特色应该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EG2.0 EG2.0概念源自 概念源自web2.0 概念源自
8
2.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建设思想和应用目的 不同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信息化的产物 政府机构信息化的产物,它主 政府机构信息化的产物 要强调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有机结 合,意在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政府模式进行 根本性变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电子商务是企业等经济实体信息化的产物 企业等经济实体信息化的产物, 企业等经济实体信息化的产物 它强调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模式的有机结合, 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拉近交易双方的距离,拓宽 买卖双方的交易通道,创造良好的经营交易环 境。
1. 2. 3. 4. 5. 6.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二、 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 政务
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是一种政府对企业 ( ) 政府对企业 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G2B模式旨在打破政府部门的界限, 快捷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精简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 续,减轻企业负担,节约时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 环境。它包括: 电子采购与招标 电子化报税 电子证照办理与审批 信息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信息提供者和消费信息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 信息提供者和消费信息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 网站依赖用户提供的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 网站依赖用户提供的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 用户在网络信息的生成、 用户在网络信息的生成、共享和传播方面占有越来越 重要的位置。 重要的位置。
这种新的趋势, 这种新的趋势,被一家国外媒体形象地归纳为 不仅是全民上网,而且是全民织网” “不仅是全民上网,而且是全民织网” 。
11
三、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英文翻译都是“Electronic Government”, 我国更多的认为“Electronic Government”是电子政务,原因:
(1)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都是从事政务工作,称为“电子政府” 概念太窄,将其统称为“电子政务”更好。 (2)在英文中名词可以动用,E-gov可以理解为政府工作的电子化、网 络化。但中文“政府”不能动用。 (3)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着很多共同点,E-Business、E-Commerce 已经统一翻译成电子商务,翻译成“电子企业”“电子公司”很不恰当, E-gov翻译成电子政务具有对应性。 (4)电子政务作为E-gov的中文翻译,中文翻译为英文时,仍可译为Egov,不会造成国际交流时的理解障碍。
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述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王 晋
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述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定义 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实质与动因 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特点 第四节 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 第五节 电子政务的功能与效益
2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的不同定义方式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
15
二、 电子政务的动因
电子政务的历史不长,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有以下动 因: 1. 建设高效的政府 建设高效的政府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内在动力。 2. 信息化、民主化的需求与发展趋势 信息化、民主化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是推进电子政务向 前发展的社会因素。 3.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已经为电子政 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活动的主体范围扩大到国家权力 机关,司法机关,甚至一些社会团体等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
4
3. 从政府角度的定义
从政府角度来定义,电子政务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技 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 中的一种政府工作方式。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了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主要依赖的技术 手段,但没有突出 没有突出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变革性 没有突出 影响和其实施所能带来的重大作用。 另外一种定义,所谓电子政务是指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 关技术构造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这种定义强调电子政务的本质 本质是网络化的虚拟政府,内涵 内涵是 本质 内涵 政府工作的无缝连接,宗旨 宗旨是公众服务的方便快捷。 宗旨
26
WEB2.0 相关概念
WEB2.0
博客 BLOG 维客 WIKI 威客 witey TAG 播客 简单新闻 Podcast (folkso 聚合RSS 聚合RSS nomy) )
27
Web2.0与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公共信息服务的主体之一, 政府网站公共信息服务的主体之一,现也是 应用的生力军。 Web2.0应用的生力军。 EG2.0形式目前主要是RSS和Blog 目前, 目前,博客这种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较 为零星。 的应用十分普及, 为零星 。 但 RSS 的应用十分普及 , RSS 技 术的出现, 术的出现,的确使政府信息服务的服务能力 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
第四节 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
G2G——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 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G2C——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
20
一、 G2G——政府对政府的电子 政府对政府的电子 政务
Government) 政府对政府的电子 G2G ( 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 是一种政府对政府 政府对政府 政务应用模式,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应用。它应用于四种不同工 作关系的政府机关之间:隶属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平行关系、 不相隶属关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电子公文系统 电子办公系统 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电子培训系统 业绩评价系统
7
二、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政府与市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一起,成为政府与企业 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两者有区别与联 系。 1.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实施主体和其服务的 用户不同 电子政务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电子商务 的实施主体是发起交易的经济实体。 电子政务的用户群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和社 会公众 ;电子商务的用户主要是对企业商务 活动感兴趣的用户。
12
四、 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
“政府上网”也极易与电子政务相混淆。这个词来源于1999年 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严格的讲“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建 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政府上网的目的是即时发布和更新政府信息,利用互联网的交 互性与外界交流,服务于社会公众。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 众提供服务,是政府的服务手段之一。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信息 化层次较低形式。 电子政务离不开政府上网,政府上网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 容。但电子政务所涉及的范畴,除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事 项外,还包括不同政府部门间和部门内部的交流和信息传递。电 子政务对政府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要求远比政府上网所实现的信息 化程度要高得多。
24
2003年以后,以下网站流行起来。 2003年以后,以下网站流行起来。 年以后
25
形象的说: 就是从 形象的说:Web2.0就是从全民上 就是 网到全民织网
上述网站的发展,是第一轮因特网泡沫破灭后, 上述网站的发展,是第一轮因特网泡沫破灭后, 新一轮因特网发展高潮来到的标志: 新一轮因特网发展高潮来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