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全面提升引滦供水保障能力——李文运同志在引滦供水与工程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3月14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局党委扩大会议的工作部署,总结“十一五”时期引滦管理成果,分析引滦发展形势,谋划“十二五”时期引滦的管理思路和目标任务,安排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全面提升引滦供水的保障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水源。
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十一五”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引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引滦在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建设与管理上取得了新的发展,引滦工程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创新、基础设施维护、信息系统开发、生态环境整治、安全体系构建、引滦文化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引供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前列。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引滦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转变。
“十一五”时期,引滦工程管理瞄准“发展大都市水利,建设现代化引滦”的战略目标,积极实施三大规划,开展四个创建,进行天津市文明行业标兵一条线和国家级水管单位一条线创建活动,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基本形成具有引滦特色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模式。
按照工程、资源、环境管理并重的原则,实现人、水、环境和工程的综合协调管理,科学治水管水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以构建安全管理体系为中心,城市供水安全得到确保。
“十一五”时期,引滦各处基本建立以巡视监控、监视监测、预防预警相结合,日常的安全管理和突发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
参照国家有关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的规定,将防汛、水草和蓝藻防控、反恐、工程抢险等突发情况统一纳入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组织,实施培训演练,贮备应急物资,采取工防、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防范措施,有力保障了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等重要时期的城市供水安全。
五年来,累计从潘大水库引水27.84亿立方米,向城市供水30.51亿立方米,拦蓄于桥水库流域雨洪资源3亿多立方米。
同时,打通引黄水源直供滨海新区的通道,并向滨海新区供黄河水1000多万立方米,保证了黄河水源的合理利用。
三是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引滦工程管理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引滦各处借鉴现代化企业运行管理经验,初步形成以管理制度、标准为基础,以管理流程为链条,以工程管理、工作目标、岗位绩效“三位一体”的管理考核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撑的工程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参照国家级水管单位管理考核评分标准,进一步完善引滦工程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
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形成环环相扣的管理链条。
修订完善现行制度,形成设施设备标准化操作程序。
成立引滦建管中心,建立工程日常维修养护和大修改造相结合的维修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动态更新维修、大修工程项目库,保证设施设备运行养护到位。
五年来,累计投入近4.4亿资金进行工程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完成维修维护工程1044项,大修改造工程35项,设施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自2003年至2010年,积极开展国家级水管单位创建活动,四个工管单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水管单位,在天津境内形成国家级水管单位一条线。
四是以环境共建共享为依托,引滦输水环境得到改善。
“十一五”时期,完成了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建设项目。
各处积极开展共建共享,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清理输水线两岸垃圾污物2万多吨,既保护了水质又改善了村镇环境。
积极开展“三位一体”的联合巡查执法行动,与地方政府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库区采砂、旅游、私搭乱建、违章占压等各类违法水事活动200多起。
综合整治明渠64.2公里,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明渠绿色长廊,向两座水库投放净水鱼苗6000余万尾,打捞水草50余万吨。
争取专项资金3亿元,实施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项目,截至去年底,示范项目已完工,一期工程进展顺利。
五年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引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明显提升,城市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地表饮用水标准。
五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引滦各处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并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按照“因事设岗、精干高效”的原则,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建立了岗位绩效考核机制,实行绩效考核。
建立内训师队伍,构建以现有人员为主,以技术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维修养护人员为重点对象,以师父带徒弟、技能比武、岗位练兵、专业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五年来,各处共举办各类内部培训200多次,培训达5000多人次,全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多名职工分别被市、部授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和“职工发明家”等荣誉称号。
六是以信息系统建成为标志,引滦科技、信息化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时期,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建成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生产控制自动化、调度决策智能化、工程管理规范化、输水过程可视化和引滦办公网络化,为引滦工程管理现代化搭建了信息支撑平台。
五年来,共有100余项技改技革项目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管理,30余项科研课题通过验收,《平原水库工程病害诊治技术研究》等10余项课题获水利部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七是以弘扬引滦精神为核心,引滦文化建设喜结硕果。
“十一五”时期,引滦各处结合现代水务管理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引滦文化内涵,构建以水利行业精神和引滦精神为核心,以“发展大都市水利、建设现代化引滦”为目标的引滦文化。
开展了“保护引滦大动脉,千里滦河行”、“争做星级职工”、“共建美好家园”、“寻滦河源头,倡环境水利”等文化推广及文明输水线创建活动。
2007年,引滦线被天津市文明委授予“文明行业标兵”荣誉称号。
五年来,引滦工程管理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局党委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为引滦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二,坚持工程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并重为引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三,管理机制体制创新为引滦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第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引滦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引滦所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来之不易,这是局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引滦各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引滦全体干部职工扎实工作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引滦的全体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二、全面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增强加快引滦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从中央对水利的定位看,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决定,含金量比较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社会水利投入在今后十年的年平均水平要比2010年提高一倍以上;二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10%用于水利建设;三是延续水利建设基金的筹资模式。
一号文件要求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三条红线,把水资源流动的全过程严格管理起来。
文件对供水单位的改革、金融支持、优惠政策以及基层水管单位工程养护工作提出了要求,特别提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
我们能否抓住一号文件出台的机遇,用好“十二五”水务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对引滦改革发展是一个挑战。
二是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看,去年底和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对引滦管理工作都提出了要求。
去年7月24日,黄兴国市长在检查引滦工作时题词:保水护源,共建共享。
熊建平副市长前年和去年到局里检查工作时都强调提出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不发生蓝藻爆发事件,二是确保不发生水污染事件,并明确水务局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具体负责的机制。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要求,把提升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引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恢复以两座水库为重点的引滦生态功能;强化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作为引滦“十二五”的主攻方向。
三是从天津水务的发展形势看,市局确立的“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现代水务循环水务民生水务”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和构筑水务发展“六大体系”的目标任务,为引滦“十二五”供水与工程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管好用好引滦水,严格水质水量分段考核,确保安全输水无事故;着力推进水源优化配臵,统筹区域水资源供应;会同沿线地方政府建立水环境保护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引滦水环境不恶化、于桥水库水质不下降”,是局党委对引滦工作提出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准确把握、全面落实。
四是从引滦自身的发展前景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推进引滦可持续发展,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的发展战略出发,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坚持科学调度,加强环境整治,强化安全运行,降低运行成本,巩固管理成果,始终掌握主动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科学谋划引滦“十二五”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引滦供水保障能力“十二五”时期,引滦供水与工程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局党委的工作部署,坚持工程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并重,推进引滦可持续发展,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天津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主要目标任务是:——着力推进工程管理现代化。
深化精细化管理,巩固国家级水管单位一条线的创建成果,推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提升设施设备完好率,在供水保障能力上实现新提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字引滦建设上实现新发展。
——着力推进资源管理科学化。
通过引滦入津水源优化配臵和水质水量分段管理,提高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能力;挖掘引滦水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引滦在多水源配臵中的作用;推进于桥水库动态汛限水位控制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洪资源化。
——着力推进环境管理生态化。
继续创新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改善输水环境;加快于桥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修复水源地生态功能,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完善三位一体联合巡查执法机制,为引滦的工程管理和输水保驾护航。
——着力推进安全管理常态化。
健全供水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全面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确保输水运行安全和工程建设安全。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化。
根据引滦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开展日常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科研课题研究、工程实践锻炼等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为引滦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特色化。
以“引滦入津,为民造福”为使命,培树以引滦精神为核心的引滦特色文化。
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创建、主题实践等活动,进一步调动引滦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为引滦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