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古代名著,阐述了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博大精深”任然不断的吸引着人们去拜读,去品味。

由于经典文化导修这一门课程,我开始接触道德经,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求书中深刻的哲理。

但是总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并没办法体会出其中的深意。

现在所写的读后感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吧,希望可以通过日后的品读有更深的理解。

道德经让我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教导给我做人的准则。

《道德经》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能够知道知足的人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

人们都说“知足者常乐”,如果无法做到寡欲:得到金钱想要地位,得到地位又想要长生,那欲望会无穷无尽的增长,即使自己得到再多也无法满足,无法快乐。

因此有钱不一定快乐,快乐不一定要有钱。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任然不懂,这岂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行为上崇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事上,老子也用到了无为思想,在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叫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中的有为,这也是辩证思想的体现。

对待功名上推崇“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种思想在古代对于功高盖主的将军们是最实用的了。

有多少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正是不知“功遂身退”而惹来杀身之祸。

这一思想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同样适用。

很多名人和有成就的人士会在晚年选择隐居田园,享受天伦之乐。

这是他们看清了功名的的体现,甚至有些名人在自己最出名的时候选择隐退。

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老子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并欣赏,将来也会做为修身养性的要求。

曾经读过一些感悟,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

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

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

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其中,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作者以辩证法的思想,写出了自己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也是较为科学而且先进的思想,不仅在那个年代是珍贵的,而且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深刻的启示。

这种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坚持认为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谷这类贬义词自称。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另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乍一读这句话,就对“刍狗”不甚理解。

后来找到分析,才知道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前半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对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

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仁”与“不仁”。

”看到这个句子让我想起来毛泽东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会老去的。

所以老天无所谓“仁”与“不仁”。

后半句:“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老病死。

圣人治理都是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也无所谓“仁”与“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

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

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

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因此,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显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意义,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打破了生态平衡。

树木被乱砍滥伐,动物们失去了自己生活的家园~~~人类给万物带去了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近些年来天灾人祸不断,要是人类能早一些理解老子万物平等的哲理,或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

老子还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即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做人应该有进有退,才能更长远,大丈夫能屈能伸嘛!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

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

老子在这里把这个道理阐述的淋漓尽致,因此“上善若水”一词从此被人津津乐道。

同时老子还告诫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为什么说耳聋那?老子在这里是说圣人之治,不要迷恋五音。

商代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奏出一手动听的乐曲。

一次,残暴的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

可师涓奏出的乐曲都不和纣王的口味,纣王威胁要杀死他。

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

纣王听了很高兴,免师涓一死。

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靡靡之乐”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国家,不久被周武王打败了。

这里可以说纣王没有听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举例说明这个意思。

又说“五味令人口爽”,这里可以用一个故事表明更生动些。

春秋时期侯王贵族门吃尽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肠。

作为“爱民治国”的侯王,应当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恋于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饭菜,所以说,“五味使人之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驰骋田猎”的意思就是骑马打猎。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产生欲望,造成了有贪官污吏,使得治理国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释为“有害鱼或者是干扰”。

老子这些话所讲就是告诉大家不要被欲望,五色而牵着你走。

就像有些小孩上网就知道打游戏,整天迷恋于游戏。

其实上网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自学。

如果人人都是圣人,那么其他的国家就不会落后其他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老子也深刻分析了无为思想,表现了他对无为思想的重视和情有独钟。

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来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