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第二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理论基础康复训练是以“功能恢复”为核心研究命题的科学,康复训练的理论也是围绕功能障碍及其恢复的研究逐步形成的。
一般来讲,一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两大类,或是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领域内理论,是对该学科内容研究实践成果的总结;另一个是领域外相关领域的理论。
因为每一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决对独立的,多是相互联系,有些学科甚至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科学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学科的发展除了不断提升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需要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
康复学科作为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的科学,与许多学科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本章在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述领域内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功能、功能障碍和功能恢复(一) 功能(function)是指组织、器官或肢体的特征性活动。
如手的功能是徒手或操持工具进行劳作;下肢的支持和行走功能;脑对信息的加工和储存。
(二) 功能障碍(dysfunction)是指组织、器官或肢体的正常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三) 功能恢复(functional recovery)是指借助机体自身修复能力或一定外加手段使障碍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的过程。
功能恢复可以有机体在自然状态下完成,也可以通过药物、手术、康复训练等手段来实施;恢复的结果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全部的。
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是指在机体自然无力恢复,手术药物等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以外的,通过训练来实现功能恢复的科学。
二、能力和能力丧失(一) 能力(ability)定义一概括各领域的“能力”的定义实属不易,也许各领域有其自身的规定。
心理学的能力定义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类,前者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等;后者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
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身心特征。
分为基础能力和高级能力。
前者一般的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语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后者指某一能力的优势发展,超越基础能力,或是对这些基本能力的调节,控制能力。
(二) 能力丧失(disabilitiy)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独立生活有困难。
一般不用无能(indisability)或残障(handicap)。
1第二节领域内基础理论一、整体康复思想(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一)内容采用综合性的康复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病、伤、残者尽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也称为全面康复或大康复。
内容包括现代康复技术四大领域,即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
(二)实践意义整体康复是一种基于人的本质特征,社会性以及需要层次而提出的康复训练理念和实务理论。
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整体康复思想对促进障碍儿童发展尤为重要,是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1(整体康复视训练对象为有多种需要的个体特殊儿童的功能障碍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整体康复视特殊儿童为有多种康复需求的个体。
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在以某一障碍为主的同时,往往伴随有其它障碍,如脑瘫儿童往往伴随有视觉障碍、言语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等,智力障碍儿童多伴随有精细运动障碍、言语语言障碍和沟通交流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等,学习困难儿童也不同程度伴随有其它功能障碍。
“一障伴多障” 是特殊儿童中的普遍现象。
即使是轻度的单一的障碍特殊儿童,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要大于非特殊儿童,需要多种干预和支持,如轻度的单肢瘫儿童,在其教育至工作的各个阶段将面临多种问题,学习阶段的同伴互动问题、心理问题,不如社会期间的职业类型选择问题、婚姻问题等。
所以,为他们提供多领域康复训练是障碍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决定的。
2(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功能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他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化水平,实现融入社会的目的。
儿童青少年阶段,特殊儿童在学校、康复训练机构或社区等服务机构接受教育和康复训练,成为这些社会亚结构的平等的权利群体之一,为未来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做准备。
成人阶段,障碍人士借助一定的支持进入社区或社会,从事独立的或一定成度独立的社会活动,工作或康复服务等。
3(整体康复是一个渐进推进过程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初期一般是通过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的结合,发展其基本的身心机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其职业能力和文化素质,后期以社会康复主要干预手段,促进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所以,整体康复是一基于功能恢复规律的渐进过程,以医学康复为起点,社会康康复24(整体康复各领域间相互渗透,并有一定独立性二、医教结合思想(combining medicine and education)(一)内容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指的是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领域在理论、技术以及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
该思想已成为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有广泛影响。
(医学领域的“医教结合”另有其义。
在查阅文献时注意区别选择。
它的含义是临床医疗实践与医学教学的结合,属于领域内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结合)。
现代医学体系有四个分支(源于世界卫生组织),保健医学(第一医学)、预防医学(第二医学)、治疗医学(第三医学)和康复医学(第四医学)。
就特殊教育潜在对象而论,第一医学和第二医学解决的是优生优育问题,减少儿童异常问题的发生,与特殊教育不直接相关。
儿童康复训练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借助第一、第二医学做一些宣教工作,但不是其工作的法定内容。
第三医学是以诊断疾病及阻断病理过程为主的医学。
它虽在障碍的诊断、解剖结构的矫形等局部问题上可为外,障碍儿童多数问题不是依赖该治疗医学来解决,因为“功能障碍”与“疾病”的干预理论和手段是不同的。
障碍的干预思路是功能恢复,而疾病的干预思路是病理过程的阻断,如药物阻断或手术阻断等。
所以,第三医学只是儿童障碍干预过程的有限工具而已,不能成为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平等对象;第四医学是以功能恢复为主要职责的医学。
所以,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医学是以康复医学为主,其它医学为辅。
(二)实践意义医教结合思想是当代特殊教育理论基础之一,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奠定残疾人工作实践的基本从宏观而言,该思想是残疾人工作的基本。
特殊儿童乃至整个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和发展不单纯是医学或教育问题,也不是医先教后的问题,而是两者的结合问题。
医与教在该群体的功能恢复和社会化过程中均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为残疾人工作的总体规划提供指导中观而言,特殊儿童乃整个残疾人工作总体规划要以康复医学与教育相结合来构建。
残疾人工作的整体规划涉及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建设,教育训练的软硬件建设,教育训练课程设置,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岗位聘任等。
这些规划如果不能体现医教结合思想,那么提供的服务就没有针对性,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知识结构的医学、教育教学的知识及技,硬件配置中的康复器械与教学具,以及确保医与教有机结合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等。
该有康复医学的深度介入,医学不仅仅提供诊断评估、治疗与训练技术的支持3.为为教育训练提供技术支持微观而言,医教结合事关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训练方案的 3设计、组织实施以及结果的评定等。
医教结合作为障碍儿童干预的基本思想,医学康复的理论和技术应该在特殊教育的三个层次全面融合,成为特殊教育中组成部分。
该思想有效实施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来落实,通过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和观念的更新加以保障。
三、学生发展中心论(早期干预论)(一) 内容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
出生后,人的大脑的发育和成熟,基本能力的习得和形成主要集中青少年的前十几年,关键时期只有6,8年的时间。
期间,在感知运动发展的基础上,言语、阅读、运算、思维推理和个性心理特征等高级心理功能得到协调发展,为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奠定基础。
儿童青少年是人一生基本能力的发育的主要时期,也是智慧发展和开发的关键时期。
所以,蒙特梭利、凯法特等著名儿童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各种基本能力的教育。
障碍儿童,不论其障碍类型是单一还是多重的,也不论障碍程度如何,他们也同样拥有这样发展时期,他们的奠基时期并不因为障碍的存在而失去,而且这个时同样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这个关键时期可能会因为障碍的存在而掩盖,成为人们无所作为的理由。
所以,开展针对严重障碍的各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事关生命的始终。
(二) 实践指导意义1( 干预的紧迫性4儿童青少年期又是人生相对短暂时期。
人生发展奠基阶段只有短暂的6—8年,约占全部生命历程的1,10左右,所谓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0—3岁,是人生各种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构建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绝大部分基础能力;该时段占全部生命历程的1,25左右,各种能力的发展表现出相对严格的程序性和阶段性,一旦错失,难以甚至不能弥足,是一非常珍贵且又非常易逝的时期,可谓人生的“稀有资源”。
障碍儿童的这个资源并不因障碍的存在而顺延,相反因为障碍的阻滞显得更加稀缺。
2(全面发展和整体干预对于障碍儿童而言,儿童早期既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的障碍获得有效矫治的最佳时期。
为此,特殊儿童家长、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康复治疗师等应该非常珍视障碍儿童这段易逝时光,充分利用这段“稀缺资源”尽可能使各种智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严重障碍儿童的主症和伴随症状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各种能力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他们早期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而且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2( 为更好融入社会奠基根据学生未来参与社会活动的类型和成度,充分考量学生缺陷补偿和优势发展的程度,设置训练目标和课程内容,配设相应的师资。
当前,我国特殊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发展根本转变,教育对象大多度过(浪费)了发育的关键期,但仍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初期(11-12岁前)。
为此,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通过康复与教育的整合,让每一次教育机会和训练项目尽可能负载客体不同性质的信息,尽可能调动主体(儿童)多种感知器官及相应中枢功能区的主动参与,最大限度促进障碍儿童多种技能的协调发展,为他们现实的、未来的生存和社会活动发展必需的基本能力。
四、优势发展理论(一) 内容人的发展是一个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优势发展。
在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上,特殊儿童表现出“非特殊性”。
在儿童青少年阶段,个体借助自然发育和教育干预奠定人一生发展的运动、感知、思维、言语语言和社会技能等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个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步入优势发展轨迹,即术业有专攻。
障碍儿童也是在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表现出特殊需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