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钢笔字的方法

学习钢笔字的方法

学习钢笔字的方法
与楷书相比,富于变化是行书的突出特点。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行书结构的多变上,同样也体现在其点画的多变上。

作为汉字八种基本点画之一的撇画当然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撇画的用笔和形态两个角度对其在行书中的变化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撇画在行书用笔中的变化
1.曲头撇
楷书的撇画一般均逆锋起笔,且逆的动作常要求深藏于点画之内,含而不露。

但在行书中,撇画的书写虽也常取逆势,但对逆的动作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它既可以将内的动作深藏于点画之内,形似楷书之撇画,如“乃”、“行”、“私”、“名”、“途”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一);也可以将逆的动作行之于点画之外,形成弯头状,即曲头撇。

如“奉”、:“岳”、“布”、“大”、“香”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二)。

2.挑脚撇
我们知道,楷书中的撇画,其收笔的方向与撇画的运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即由右上到左下运行。

但在行书中,撇画的收笔方向既可与其运行方向一致,也可与其运行方向不一致,而挑脚撇即是最常见的一种。

所谓挑脚撇即是指在行书中,当撇画的主体动作运行完成之后,在收笔时趁势向左上方出锋挑出的一种撇画。

由于其出锋时形成挑脚状,故名之曰挑脚撇。

挑脚撇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行书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大大的丰富了行书的用笔内涵。

如“會”、“不”、“得”、“爲”、“度”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三)。

3.顺锋撇
如前所述,楷书中的撇画的起笔一般均为逆锋,但在行书中,撇画的起笔则可顺可逆,而顺锋起笔的撇画我们即称之为顺锋撇。

如“大”、“作”、“月”、“度”、“乎”等字中的撇画(见图四)。

4.回锋撇
众所周知,在楷书中,撇画不论平斜、长短、直曲,常作出锋收笔。

但在行书中,为追求用笔的富于变化,撇画的收笔不仅可以出锋,也可以回锋,而回锋收笔的撇画就是我们所说的回锋撇。

如“序”、“在”、“厄”、“成”、“宏”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五)。

二、撇画形态在行书中的变化
在楷书中,撇画在形态上的变化无非体现在其平斜、长短、直曲中。

但在行书中,撇画在形态上的变化可谓丰富多彩。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撇变点
撇变点在行书中极为常见。

多见于下列情况:
①短撇变点。

行书中的短撇大多都可变点。

如“皇”、“得”等字中的短撇(见图六)。

②当撇于捺呈对称分布且撇捺互不相连,或撇捺虽然相连但撇捺之间穿插有其它笔画(比如竖画)。

如“公”、“未”、“闲”等字中的撇画(见图六)。

2.撇变竖
与撇变点一样,行书中的撇画也可顺势变为竖画,只是撇画变竖时常常带一个可以启左或启右的小钩。

能变竖的撇画一般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撇画应是竖撇;
②与竖撇相对的或相接的笔画又常常是竖画、竖钩或横折钩等。

如“周”、“般”、“兆”、“腾”、“形”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七)。

3.撇变提
撇变提多见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中。

这大致又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左偏旁的最后一画为撇画时,此撇常可变为提。

如“雅”字中的撇画(见图八)。

②左偏旁中的撇画虽不是这个偏旁的最后一画,但由于其后的一些点画在行书中因为省略或因为笔顺的变化等原因,而使该撇画事实上成为左偏旁的最后一画时,此时,该撇画亦常变为提。

如“根”、“福”、“横”、“秘”等字左偏旁中的撇画(见图八)。

4.撇变撇折
在行书中,可以变提的撇画常常也可变为撇折。

如“狺”、“栏”、“穑”、“祜”、“衿”等字左偏旁中的撇画(见图九)。

钢笔行书的特征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

既正书之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帮谓之行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

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
体的特点。

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

行书为要” 。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

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

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

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
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

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

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

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

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

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

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

(3)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

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
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4)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

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

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