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结合道教,佛教思想的。

既然儒家如此重要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那么探寻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脉络就显得很重要了。

就像人类要寻求人类起源的答案一样。

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最初的形态又是个什么样子的?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

儒家思想经孔子创立,并由孟子和荀子的发展补充确定了儒家的基本框架。

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出仕,为国家效力。

因此其对治国思想的发展尤为重视,提出来一系列的治国理念。

为给今日的治国之道探寻方向,因此我将选取孔子,孟子及荀子当中关于礼法的阐述评论。

“礼法”,指代道德与法制。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正如梁启超言,“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仁是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地位。

那么,何为仁?孔子没有直接出明确的定义,在《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等等不同语境来指出仁与不仁。

仁的根本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者有义务要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人民,这一过程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管理思想之中,就是德政。

《论语·子路》载:自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以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大体看出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不外乎表现在教民与养民两大方面。

从次第上说,庶之、富之等养民手段在先,人民在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障,衣食无忧之余,则又需教之化之,使之有良好的品性与行为。

这正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要以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就不能不关心民生问题,由此可见,德政的首要之务在于养民富民。

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之曰:“何事于人!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

(《雍也》)在孔子看来,要做到博施济众,连尧舜都还有所不如。

因此,孔子积极主张惠民政策,提出“因民之力而利之”,认为这样“惠而不费”。

(《尧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

(《子路》)
这实质上是把政治活动归结为正己正人两端。

当政者若不能帅身以正,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正是“名不正”的具体表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可见,正己是正人的前提,这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的治理与个人的修身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在后来的《大学》才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

对于我们今天的腐败问题的个人没有正身有很大的反思与借鉴意义。

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之一,孔子并不极端地排挤“刑”与“法”的作用。

在孔子看来,社会教化的力量虽大,但是“困而不学”,(《季氏》)者大有人在,要是其所有的人都能从教化而归化事实上几乎不太可能。

因此,刑、政对社会治理来说也有其应有的功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这也就说,仅仅通过刑政等方面的社会控制手段来整治人们的行为,只能使老百姓因害怕受到惩罚而暂时不敢为恶,却不能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使之自觉地扬善去恶。

反之,如果能用道德来劝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则不但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而且可以进而培养人民的道德意识,使之自觉地走上正道。

也就说,孔子认为,行政与法律的手段只能
起到补充教化不足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孟子的社会管理思想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的“仁”的思想,提出了“性善”、“仁政”等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作为人之善性的“仁、义、礼、智”四者中,孟子尤其重视“仁”,甚至称“仁,人心也”(《告子上》),从而以“仁”来统摄其他三个方面的德行。

孟子认为,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行仁得的天下,不仁则失天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失其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离娄上》)因此,仁义之政实质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废,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行仁是得人之道。

民心的向背不依靠霸道武力的征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公孙丑上》)第二,仁政是战胜之道。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使天下“定于一”,因此他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是认为仁政是战胜不败的根本保证。

他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使人民拥有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防辟邪侈,无不为已。

(《滕文公上》)在孟子看来,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有可能“防辟邪侈”,违法犯禁。

而一旦等到他们犯了罪,再“从而刑之”,那就是“罔民”(《滕文公上》),即是陷害老百姓。

可见,仁政保民的首要之务就是使人民衣食无忧,做到“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黎民不饥不寒”,从而“养生丧死无憾”。

(以上均出自《梁惠王上》)
那怎么实现养民惠民的理想宏图呢,孟子认为,薄赋税作为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在发展民生的同时,孟子反对取民无度,主张应该“取民有制”,(《滕文公上》)薄赋税以养民之财,所谓“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可使富也”。

(《尽心上》)
孔孟之道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发展的,虽然主张建立“三代”的理想社会,但也意识到社会形势的发展已大不一样了,退而求其次,先建立小康社会,然后大同。

孔孟认为民为天下之本,因此要实行仁政,爱民。

孔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的日常行为中,对国人的思想影响程度可见之深。

孔孟的主张人际关系上以仁,要和睦相处,相互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对我们的行为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孔孟也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贵贱有别,这是不符合当时的要求的。

同时,其主张以德为上,法治只是不得已的辅助手段。

这也是对我们现在强调建设法治国家不符的,过分强调德治就会削弱法治的理念,法治不及,人治还是存在,是不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信任并不能代替监督,只有用法律的,道德的手段去监督,才会让人不至于违法违德,在腐败问题比较严重的今天,如果只讲求道德,希望那些官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自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法律就显得很重要了,并且让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那样的法才真正对人起到约束作用。

尽管孔孟的儒家学说存在某些不足,但是在今天我们的信仰缺失,随时有文化迷失的社会上,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文化学说能比儒家更能影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儒家的许多主张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指导人们的行动,我们更应该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