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盲也能教出双语宝宝导读:不懂英语的父母就无法培养出英语流利的宝宝吗?其实不然,只要掌握教育的技巧,照样能培养出一个双语宝宝。
宝宝学英语有理由宝宝在3岁以前,的确拥有一些成人无法比拟的学英语的优势,这使他们学起英语来比其他年龄的人更为容易,而且还可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储备能力。
理由一:心理障碍小大人讲英语时,会介意自己的文法和意思是否正确,说错了会觉得没有面子;而小小孩子的“语言自尊”尚未形成,不会分辨哪一个是、哪一个不是自己的母语,自然就不会抗拒外语,也不会因为说错英语而觉得丢脸了。
理由二:发音器官更适合学习宝宝母语发音尚未定形,口腔肌肉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发展一样,在青春期前皆处于发展状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
一旦过了青春期,发展便渐趋稳定,弹性也逐渐减少。
因此,就语言发音而言,若是一个孩子从小接触英语,他的发音器官自然会配合这种语言发音系统调整形状,发出这种语言需要的各种声音。
理由三: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孩子从出生后,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有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影像,以及触摸到的东西,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到了一二岁时,孩子就能模仿英语的发音,可以慢慢的,也可以说一些单词了。
理由四:有充分时间积累词汇越早学习,词汇累积量越大,语法的掌握也越正确。
语言的学习,需要靠时间来累积词汇量,而语法的掌握,也必须在时间和经验中修正改进,这样一来,词汇量越丰富,孩子就越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而掌握语法的能力越好,孩子越能流畅地说英语。
理由五:给脑细胞丰富的刺激俗话三岁定一生。
人的大脑中有几亿个细胞,连结成庞杂的网络,而这些脑神经细胞在三岁时发展达最高峰,如果在三岁前没有给予大量刺激,部分脑神经细胞会因为没有用到而萎缩。
教宝宝学英语的窍门既然英语一定要早学,那让我们来看看您是属于哪一种对英语比较欠缺的父母,然后再“因材施教”!类别1:完全不懂英语的父母父母特点:完全不懂英语的父母并不等于不喜欢英语的父母。
他们虽然自己不懂英语,但并不排斥英语。
教授窍门在家里营造英语氛围很浓的环境:英语歌曲、儿歌、绕口令、原版电影、都是孩子喜欢的英语学习形式。
不论孩子是在玩、或是在吃饭的时候,都可以任意地放一些关于英语的碟片,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家长不用刻意的做什么,只是陪孩子一起静静的听就可以了。
寻找专门的语言早教机构:自己英语不好,就让专业的教师给孩子一些专业的指导和语音的纠正,然后回到家里让自己看或听碟片巩固知识。
·推荐教材《迪士尼神奇英语》、《沛沛儿童英语》、《温迪幼儿英语》类别2:讨厌英语的父母父母特点:这类父母的英语水平应该大于第一类父母的英语水平,也许是当年大大小小的考试带来的阴影,才让他们对英语没有好感。
·教授窍门和孩子一起学习:为了孩子,自己的喜恶放在一边,父母得有心把英文当作与孩子沟通的一个媒介、和孩子一起学习。
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应该用愉快的心情来面对。
每天,请父母们试着用一句简单的问候语开启您与孩子间的双语亲子互动,虽然那只是很短的一小句话,可它会奠定孩子学习英语的意愿哦!为孩子播放英语节目:在听到一些单词时,你可以告诉孩子:“Linda ,look,那是bird”(电视中出现的画面)。
让孩子也跟着你说:“bird”。
父母还可以继续引导:“Bird is flying in the sky。
”小朋友可能只会说其中1~2个字,没关系,继续说并让他知道刚才那句话的意思。
你甚至可以配合鸟飞翔的动作来带动你的示范,简单的几次重复后,孩子就会掌握单词了。
·推荐教材《走遍美国-少年版》、《欢乐学英语》、《蓝猫幼儿英语300句》类别3:懂英语但发音不标准的父母父母特征:这种父母在人群中占有的比例最大,大概有60%以上的家庭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造就的原因就是只重语法不重口语的教育模式。
·教授窍门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唱简单的英语歌曲,慢慢调整自己不太标准的发音。
不用太担心宝宝发音的正确性,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的发音咬字会逐渐清晰正确。
英文的发音结构属于“拼音系统”,也就是说如果知道字母和声音的对应关系,孩子就能看字念词了。
学说话,爸妈不要帮倒忙 39健康网[导读]宝宝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爸爸妈妈也开始卖力地对宝宝进行语言攻势。
但并非所有的话都是宝宝可以照单全收的,在教宝宝学说话的过程中,父母可别帮倒忙哦。
这些“倒忙”父母可别帮!一、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表现:宝宝指着水杯,妈妈立即反应:“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
”宝宝连嘴皮子都不需要动。
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正确做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
二、用儿语和宝宝说话表现:“地上脏脏”、“宝宝,吃饭饭啦”、“到时间睡觉觉了”等。
害处: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正确做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
”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
”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三、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表现:宝宝把“哥哥”说成了“蝈蝈”,爸妈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甚至下次再碰到说“哥哥”的情况时,父母也跟着宝宝说“蝈蝈”。
害处: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错误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正确做法: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这些方法,帮助宝宝轻松掌控语言:1.耐心重复说话内容,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2.和宝宝说话时,注视宝宝的眼睛;3.说话声音清晰,注意音调的柔和度;4.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调缓慢、温柔;5.提一些宝宝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宝宝说出正确的答案;6.带宝宝多接触外界事物,引导宝宝说出事物的名称;7.多表扬宝宝,鼓励宝宝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让宝宝觉得学习语言是件快乐的事情,宝宝才会更有干劲。
国外孩子“吃苦”教育借鉴 新华网[导读]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
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
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
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
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
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
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
孩子从小就得接受挫折教育 《谢宏真道理》看起来娇柔可爱的孩子,似乎是一株小嫩苗,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有人说孩子从小就得接受挫折教育,这么做妈妈怎能舍得?可是真的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吗?将来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孩子没有耐挫折的能力,又怎么能实现成功的人生呢?挫折教育真的要在孩子智力开发时就应同步进行吗?Q问:在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情况下,很多专家和妈妈们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于是与之相对应的挫折教育应势而生。
父母应该怎么来理解挫折教育?真道理:对还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当父母的肯定会举棋难定。
父母对挫折教育的看法各不相同,主要有3种:1.经历挫折才能得到幸福。
让孩子面对困难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
不要让孩子感觉吃苦就是不幸福。
其实,逆境更能锻炼人,只有在走出了逆境之后,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因为幸福可能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获得的精神愉悦。
2.挫折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们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他们的反应:哭得那么委屈,甚至乱发脾气。
这些挫折让他明白:哪怕是最亲的人,也不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3.不需要额外再进行挫折教育。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已经很多了,不用额外给他设置什么障碍。
比如,2岁开始说“不”,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挫折。
他本来觉得自己很强大,很有主见,但是,周围所有的声音都让他觉得不如意,他得说一个“不”字来反驳、反抗;后来发现,在3岁之前,好多孩子都不明白时间是不可逆的。
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也是孩子经受挫折的过程。
那什么是挫折教育呢?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