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模式(一)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渠道。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校的收入按照来源渠道不同,分为传统融资渠道和现代融资渠道,而传统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扶持型、资产运作型、贷款依赖型、混合协调型等几种融资模式。
1、政府扶持型。
政府扶持型是指在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并辅以银行贷款、捐赠、资产经营等形式。
这种模式较多使用财政拨款,其优点是:筹集成本低,学校财政负担小,校园建设不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还有利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
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范围小,只有少数高校有条件实现;二是政府拨款有限,其数额在各高校之间也有差别。
所以,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采用政府扶持型筹资模式的高校是极其有限的。
2、资产运作型。
资产运作型是指高校主要通过整合学校资源,经营学校各类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并辅以银行贷款、捐赠等形式。
资产运作的方式包括拍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同时,筹资角度多样化,创新空间大,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灵活把握本校的资产运作方式。
3、贷款依赖型。
贷款依赖型是指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政府拨款、捐赠、资产经营等渠道所筹集资金很少。
对高校新校区建设而言,银行贷款最大优点在于资金能够迅速到位。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贷款利息会加大高校财务负担,盲目的缺乏控制的银行贷款甚至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采用这种融资模式时,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贷款规模进行充分论证,并严格控制在学校财力范围内。
同时,尽快开始着手其他筹资方式的运作,如捐赠、资产经营等,形成多种渠道筹资的合理格局。
4、混合协调型。
混合协调型是指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源途径广,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捐赠、资产经营等多种方式,同时,各种方式融资比例结构合理。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现代创新融资模式。
除了以上传统融资模式外,我国已经不断发展出较新型的现代融资模式,具体如下:1、BOT融资模式。
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主要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
这种方式是由政府授予特许权,利用私人资本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年限经营管理,当特许年限结束后,私人投资者按照约定将该设施无偿或者以极少的名义价格移交给政府。
其特点如下:(1)由于BOT项目的建设与使用属于商业运作,因此高校的教学设施、行政设施和教辅设施等非经营性设施不能采用BOT模式,BOT项目的对象主要是开展经营性服务的后勤服务设施和校办产业,如学生食堂和公寓等;(2)高校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定位相对较低。
另外,项目大都处于校园内,要求项目规划要与校园的整体氛围相匹配;(3)BOT项目大都属于常规性项目,成本和收益相对稳定,项目的风险较小。
2、政策性银行融资模式。
教育政策性银行融资模式政策性较强,政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
虽然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教育政策性银行贷款在审批上要宽松些,但由于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低利率注定会吸引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样就容易出现各高校纷纷进行贷款的局面,即使在贷款需求并不是很急迫的情况下,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积极进行贷款。
因此,教育政策性银行在贷款发放上仍然要严格审批,尽量做到将贷款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立教育政策性银行的初衷,保证这一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成功运作。
3、资产置换融资模式。
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司的呆滞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等情况,包括整体资产置换和部分资产置换等形式。
资产置换后,企业的产业结构将得以调整,资产状况也能得以改善。
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资产置换是指通过经营学校自身的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或者资产的方式,包括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转卖老校区等。
将企业经营模式中的资产置换引入高校融资模式中,可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在使用此模式时,因为是置换,所以对于高校未来的财务并不存在太大风险,这是较银行贷款融资模式最大的优点。
4、社会捐款模式。
社会捐款收入已逐渐被各大高校所重视。
但高校在接受社会捐款上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姿态,很少主动去争取,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家都是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但现在的高校一般很少与毕业的学生建立一种长期联系的机制,学生毕业后除了学校的重大活动并无交流,因此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便变得很有意义,会使毕业生在取得较大成就时积极为母校做贡献。
而对于非本校毕业的校友和一些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如捐赠时留名、通过专门的网站或媒体向外公布每年的高校慈善榜等,这样一来,很多人便愿意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的投资中。
5、外资渠道。
适当时候,我国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对教育实行援助,如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都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
另外,可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目前此形式已经被广大高校所应用,效果甚好。
同时,合理利用跨国公司对高校的科研投资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风险分析(一)主要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针对以上渠道分析出高校新校区建设产生的主要风险无处不在,下面就这四种主要的融资模式风险进行分析比较。
1、政府扶持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由于新校区建设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付,属于无偿使用,负债比例小,几乎不存在总体失衡风险和贷款风险;同时,通过金融创新,资产经营的方式筹集的资金所占比例也很小,所以资金运作的风险也很小。
因此,从整体上来衡量,这种筹资模式几乎没有财务风险。
2、资产运作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由于建设新校区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高校对自身资产的灵活运作,负债比例较小,因此总体失衡风险和贷款风险较小。
但这种筹资模式中的资金运作风险和对校办企业的投融资风险较大,因此从整体上来衡量,资产运作型筹资模式的风险要高于政府扶持型。
3、贷款依赖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比较而言,贷款依赖型在几种筹资模式中总体风险最大,既存在贷款风险、总体失衡风险,又存在资金运作风险。
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到期时必须全额归还所举借资金的本息。
而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有收入才能安排支出。
它既不同于企业可以通过利润还债,也不同于国家财政,可以通过货币发行、税收等弥补赤字,因此通过大规模银行贷款来筹集新校区的建设资金蕴含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一旦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财力范围,将直接导致该校的财务状况失衡,甚至恶化。
其结果是资金链断裂,学校财政陷入困境,不仅新校区的建设无法保证,而且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也无法正常运转,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混合协调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混合协调型是目前我国高校较为可行的一种筹资模式,其风险介于政府扶持型与资产运作型筹资模式之间,关键在于筹资方式的合理配比,以使风险降至最低。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特有的风险分析。
对于新建校区往往还有一些自身风险不容忽视,如:1、高校对未来期望过大,因此产生了较大的负债规模,产生一定的融资风险。
2、高校投资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不少高校为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学生,大兴土木,一年的投资相当于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投资。
巨大的投资便造成了较大的融资风险。
3、金融市场的变化有可能导致高校债务负担加重。
这主要反映在利率的水平上。
利率的提高必然增加高校的资金成本,抵减预期收益,从而使学校筹资费用提高,学校承担的筹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
4、高校新校区建设目标与现实可能性的差距产生风险。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对于定位来说很关键,定位过低会丧失发展机遇;定位太高则贷款规模随之过大,产生融资风险。
定位适当,办学规模适度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办学效益。
5、高校新校区建设预期与实际不符的声誉风险。
任何一所高校都希望不断扩大规模经济。
但是,盲目扩大规模,而不灵活调整专业结构,都会对高校招生方面产生影响。
所以,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规模并不是唯一的。
三、高校融资风险防范措施政府主管部门、银行和高校自身都会对高校融资产生影响,高校是融资的主体,要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存在的风险,高度重视融资的管理工作,做好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银行是高校贷款的发放者,在业务操作中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减少自身的风险,提高银行的利润;对于政府来说,高校如果出现债务危机,最终将由政府部门负责,因而也必须加强对高校融资的管理工作。
风险不可能消除,但可以通过有效防范使风险降至最低。
(一)政府部门对高校融资风险的防范。
高校在新校区筹资及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主要依赖贷款建设的高校,更是问题重重。
政府部门在宏观政策向导上要采取措施,防范高校融资风险。
1、落实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同期GDP4%的目标。
在现行体制下,国家的投入仍然是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支撑,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仍必须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将教育公共经费占GDP的比例尽快提高到4%,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2、积极倡导社会捐赠。
通过政府鼓励和政策引导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行投资和捐赠。
同时,为调动社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利用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及精神鼓励政策,使各种募捐者都融入对高等教育投入中,获得双赢。
3、发行教育债券。
可以通过发行具有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以及发行企业债券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
4、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不盲目投资。
投资规模适度,做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要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高校投资的最终目标,避免投资行为的短期化。
要根据新校区实际资金总量,在保证一定比例项目资本金的前提下,控制贷款规模。
5、鼓励高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走多元化办学道路。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筹资工作,立足现实,开阔视野,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
积极争取财政性资金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支持,继续维护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国家财政性资金拨款的主导地位。
加强收费管理,建立科学的收费机制和模式。
加强办学成本和效益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节约资金。
积极运用信贷资金,实现不同资金间的组合,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6、坚持正确的筹资原则。
合理确定筹资规模,确保资金高效运行。
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适时取得所需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