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法司法解释 逐条释义二

物权法司法解释 逐条释义二

《物权法》逐条释义二第四编担保物权第十五章一般规定第一百七十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注释] 本条是对担保物权概念的规定。

担保物权,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是为担保债务的履行,而在债务人或其保证人的特定物上设立的他物权。

特别担保方法有人的担保、物上担保、金钱担保三种。

对人担保就是保证,金钱担保指的是定金。

物上担保,即担保物权。

物上担保,即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为履行债务提供担保,不论债务人是否负担其他债务,也不论债务人是否将此担保物让与他人,债权人可以对此担保物优先行使债权清偿的权利。

担保物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它是为担保债务的履行而设立的从权利,具有附属性。

设立担保物权,是为被担保的债权服务的,担保物权的存在,是附随于被担保的物权的,因此被担保的债权是主权利,担保物权是从权利。

担保物权以主债权的成立为前提,随主债权的转移而转移,并随主债权的消灭而消灭。

(2)担保物权是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才能行使的权利。

它具有可期待性或附条件性。

在债务人履行了债务,或者履行期跟届满之前,债权人都不得行使担保物权,否则将可能损害债务人的合法利益。

(3)担保物权是以期待的(或附条件的)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为内容的他物权。

设立担保物权,目的不在于取得对担保物的使用仅和用益权,而是以担保物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为对象。

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依据担保物权,处分担保物,取得价金,再从价金中优先受偿。

(4)担保物权是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立的权利。

担保物权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物,否则就无法从其价值中优先受偿。

(5)担保特权具有物上代位性。

担保物权的标的物毁损灭失时,如不能归责于担保物权人,则担保物权人可以请求担保人以其他物的赔偿金予以补偿。

我们还要明确担保物权与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1)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是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物权;担保物权是以保证债务的履行,债权的实现为目的而设立的物权。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主要区别在于: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虽然都是对物的支配权,但两者对物支配的内容有所不同。

用益物权主要就物的使用价值对物进行支配;而担保物权主要就物的交换价值对物进行支配。

一般来说,担保物权的权利主体只能就标的物的价值优先受偿,不能对标的物行使使用权和收益权。

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

担保物权要以主债权的存在为前提,债权消灭,担保物权也随之消灭。

用益物权的行使要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而担保物权人则可以直接占有标的物,也可以不直接占有标的物。

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而用益物权则不具有这一性质。

(2)保证与担保物权。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以某财产作为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从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的行为。

担保物权又细分为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等。

因此保证和担保物权,都是一种担保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保障债权得以实现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保证和担保物权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担保方式,保证是以人的某种信用作为担保方式,而担保物权则是以物的价值作为担保方式。

保证作为一种担保方式,是通过债务人之外第三人的信用来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的。

这是基于保证人的社会信用而建立的担保关系。

保证人和债务人通常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亲戚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债务人增强履行债务的积极性。

即使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也能从担保人那里实现债权,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债权人的受偿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债务人的信用,从而能够从债权人获得某项财产,为自己实现经济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担保物权则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取得或支配某项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获得自己所需的价值,从而确保债权得以实现。

但是,担保物必须具有价值及使用价值,即通过对担保物的变卖和拍卖来实现债权,否则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担保物权并非以第三人的信用作为担保,而是以债务人或第三人具有交换价值的特定财产作为担保,因而担保物权属于物的担保范畴。

在担保方式上,担保物权也有许多优点:保证是以第三人的某种信用作担保,债权人并不直接支配保证人的财产。

保证人仍然可以对自己的财产任意支配和处分。

债权人不能因为保证人任意使用和处分其财产,而认为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或者债权有可能无法清偿,而向担保人提出抗辩。

而担保物权则相反,债权人可以直接或间接支配或者可以取得债务人或第三人的某项特定财产,当债权人的债权无法清偿时,可以直接从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中实现其到期债权。

这样就使担保物权在债权人实现债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果在同一债权中,既有保证又有担保物权时,担保物权也有一定的优势,即担保物权在实现债权上优先于保证。

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的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

由此可见,当一项债权既有保证又有担保物权时,债权人优先行使担保物权来实现自己的债权,不足部分的债权才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相反,债权人放弃行使担保物权的,对保证人免除其放弃权利部分的保证责任,其余部分才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只有当担保物权被确认无效或撤销时,以及担保物权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实现时,保证人才不免除责任。

由此可以说明,担保物权在担保方式上优先于保证。

在清偿顺序上,优先行使担保物权后才能行使保证。

从性质上看,担保物权与所有权、用益物权相比,虽然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从本质上看,仍属于物权的范畴。

因为:(1)将担保物权作为物权,是为了确保其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从而保障担保物权人对担保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性。

在效力上,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就担保物权来说,这种优先性主要指的是优先受偿性。

也就是说,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权人可以就拍卖、变卖标的物的价款优先于一般债权人而受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担保物权中,抵押权是担保债权的最有效的方法。

正是由于抵押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等效力,才能有效地保证交易安全。

如果抵押权不具有物权效力,就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手段保护债权,交易安全也就更难维护。

(2)担保物权也具有支配性。

担保物权中,权利人既可以支配提供担保的标的物,也可以支配标的物的价值。

当然,担保物权人支配的主要是物的交换价值,设立担保物权等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支配物的交换价值,并能够在债务不能清偿时就拍卖、变卖标的物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这是完全符合物权的支配性的特征的。

物上代位性使担保物权可支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正是因为担保物权人可以对担保人所提供的担保物进行有效的支配,才能充分地发挥担保物权在保障债权方面的巨大作用。

实践中,有一些担保物权,甚至可以现实地支配物,如质权;另一些担保物权,如抵押权,虽然不能现实地支配物,但仍不失其支配性,它支配的是物的交换价值,而非现实的物。

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对物也有支配性,如物上代位性、抵押物的追及力等都体现了一定的支配性。

(3)担保物权也具有排他性。

担保权人享有的担保物权可以排除来自任何人的干涉,有效地对抗第三人。

例如在第三人侵害抵押物,造成抵押物毁损的情况下,抵押权人就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

这也表明,担保物权能够对抗第三人。

因为抵押权本质上是对抵押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而交换价值是可以分割的,完全可以由多人共同支配。

在一物之上存在着的数个抵押权必须依成立时间的先后来分别实现,所以,担保物权人对不同价值的支配,也是担保物权支配性效力的体现,同时,担保物权实现上的先后顺序也是其排他性的另一种表现。

(4)担保物权也具有追及性。

就担保物权的追及性而言,在抵押权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抵押权人有权在他人非法占有抵押物的情况下,追及该物。

但在质押和留置的情况下,由于占有是其成立和存续要件,因此当权利人丧失对担保标的物的占有时,质权和留置权都将消灭,当然,对于非法侵害人,质权人和留置权人还是可以行使追及权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各种类型的担保物权可以成为物权,这一现象只能说明质权和留置权的物权性较其他物权稍弱,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其所具有的物权属性。

事实上,整个物权的追及性随着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已经大大减弱,尤其是在动产方面,其追及性更是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不能以一项权利的追及性的有无及强弱作为判断其是否具有物权属性的标准。

更何况,担保物权支配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实物,这本身就意味着,担保物权并不注重在标的物受到侵害时能否通过行使追及权恢复权利人对实物的支配。

我国《物权法》规定担保物权制度具有重大意义:(1)担保物权制度与用益物权制度共同构成他物权体系,如果没有担保物权,则不仅整个物权法的体系是残缺的,而且物权法中总则的规定将缺乏分则具体条文的支持,变得空洞和缺乏实际意义。

(2)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都与担保物权制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不规定担保物权将会使这些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3)我国现行的《担保法》中既包括了人的担保、物的担保,也包括了定金的担保形式。

人的担保应当由《合同法》调整,而物的担保则应当由《物权法》调整。

《担保法》并没有完全概括担保物权的各种形式和内容,而且在制定《担保法》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担保现象还不多,许多问题尚未充分表现出来,因此,《担保法》中的许多规定比较简单。

一些新的担保形式需要加以规定,司法实践中处理担保纠纷案件的经验也需要总结完善。

所有都要通过《物权法》来补充、完善第一百七十一条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注释] 本条是对设立担保物权和反担保的规定。

(一)担保物权制度是随着交易安全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担保,是指并仅限于“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的担保”。

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在债务人届期不履行债务时,必须依照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承担担保责任,以自己的财产清偿债务。

代偿债务后,该担保人即成为债务人的新债权人,就其代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的债务,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第三人出于自身利益,也往往会考虑他所期待的追偿权能否实现的问题。

为避免或减少其追偿权实现的风险,他可以根据情况事先要求债务人或债务人以外的人向其提供反担保,以保障其承担担保责任后,向债务人追偿损失的权利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