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渔翁形象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
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
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
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
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
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
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
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
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再次对我国美术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绘画、雕塑作品中,在众多的古代瓷器中,那些高士题材,多以渔父形象出现:他们或放舟山水,或垂钓碧波,或醉卧溪旁……你在欣赏的同时,一种“大美”,自然就走近了你。
最后对我国古代文人字号的影响。
明末清初有一个文学家、戏剧家姓李取名渔,号为笠翁。
李渔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后来由于科举失利,他改走人间“大隐之道”,自建家庭戏班,自娱自乐。
李渔的转型,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渔父”能让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总之,“渔父”形象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土壤缝隙中嫁接而成的一种形象。
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就永远生活在中国人心中。
五、诗词中的渔翁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失意的渔翁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2、孤寂忧愤的渔翁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渔歌子元·赵孟頫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写渔父泛舟烟波之上,与鸥鹭为友,傲视王侯的清高孤傲,传达出词人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
3、期待施展抱负用世的渔翁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戏题湖上唐·常建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渺渺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诗人写湖边垂钓的老者待鱼上钩的企盼心态,自然隐含着钓取功名爵禄的一腔热望。
读书龙门山土室作吕蒙正入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
自是钩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
写钓者涉险下饵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
迎风踏浪入险滩,下饵执竿傍钓矶,矢志以求须有得,功名自于勤中取。
诗以比喻手法,借垂钓求鱼写读书以求功名。
4、逍遥自在的渔翁赠渔翁罗隐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道情清·郑燮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写老渔夫襟怀开阔,无牵无挂,扁舟垂钓,怡然自得,直到月上东山,才高歌而返。
春江钓叟图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样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知侬有几人?一阵春风一叶舟,一纶兰缕一轮钩。
花满渚,酒满瓶,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渔父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连用四个“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江垂钓”图。
钓鱼清·纪晓岚一篙一橹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诗歌表现渔夫孤舟独钓,拍掌呼笑,独占江秋的情形,表现了渔夫自由自在的生活和高邈情怀。
5、随遇而安、隐逸闲适的渔翁杂歌谣辞渔父歌张志和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
“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
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
“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
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
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
“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
“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
“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
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
“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
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
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
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广陵别郑处士唐·高适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犹足傲羲皇。
写碧水垂钓、江田插秧的耕钓生活,胜过羲皇氏时的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
6、故作悠闲的渔翁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