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09优秀及升格作文题目:“常识”●【标卷作文】(一类文上)◆作文展台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广东一考生常识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总结而成的经验,很多时候常识有助于我们“诗意地栖居”,但有时,常识也可能会欺骗我们。
亚里斯多德看见飘落的叶子,提出“物体质量越大,下降速度越快”这一论断看似符合常理,却被伽利略用铁球实验推翻了。
可见,常识有时只是虚渺的烟,绕过去,便会发现真理。
因为常识,我们避开了许多弯路;也因为常识,我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突破这一重围挡,自有康庄大道。
适时跳出常规,超越常识,才会有一片开阔的境地。
正如陶渊明抚无弦之琴时悠然道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不被常识的弦束缚身心,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才能自由地高飞,抵达悠远的天空。
常识中,旭日是淡紫色的吗?当然不可能,但莫奈告诉我们,薄雾中的初日看得不真切,却分明不是红色,他用深邃的笔触点染出波光与日影,创作出《日出•印象》,开创了印象派的先河。
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让他超越了一个时代。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没有常识,我们寸步难行,但只依靠常识,我们则无法走得更远。
恰如看待那只砸中牛顿的苹果,依据常识,我们会认为苹果就应该落到地上;而跳出常识,突破了思维定势,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开启了科学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学家告诉我们,打破常识的壳,突破思维定势,我们便能发现深藏其中的真理;艺术家告诉我们,摆脱常识的锁链,突破思维定势,我们便能跳出更美的舞姿;文学家告诉我们,脱去常识的外衣,突破思维定势,我们便能发现平时看不到的新奇。
常识就像拐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它的辅助,但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研究思考的不断深入,拐杖有时也会牵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此时我们必须学会超越常识,突破思维定势的围挡,奋勇前行。
对待常识,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去粗取精,突破围挡,追逐梦想。
旁批:①文章开头,首先肯定常识的积极意义,体现出作者思维的辩证性。
②在充分肯定常识积极意义的基础上,亮出观点。
③陶渊明和莫奈两个典型例证诠释了超越常识突破思维定势的意义。
④进一步阐释运用常识和超越常识的辩证关系。
⑤以一组排比总结上文的例证,前后呼应,虽对应上有错位之嫌,但瑕不掩瑜。
⑥运用比喻说理,进一步深化超越常识突破思维定势的主题。
◆阅卷点评●[定性评价]这篇文章并没有像一般的考生那样抓住作文提示语中的一点来展开论述,像什么“常识要推陈出新”或者是“要突破常识”等,作者发现了常识对人的思维的负面作用:容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势。
这种思考显然比普通考生更深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这篇作文在说理上非常好地展现出了作者思维的辩证性特点,作者在论述观点时始终不忘用“很多时候常识有助于我们‘诗意地栖居’”,“因为常识,我们避开了许多弯路”,“没有常识,我们寸步难行”,“常识就像拐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它的辅助”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常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避免了多数考生容易出现的片面、偏狭、极端等缺点,使文章在深刻中又呈现出突出的辨证色彩。
第三,说理灵活,视野开阔。
文章行文灵活自由而又联系紧密,使用材料不局限于科学史上的经典材料,海德格尔的名言和陶渊明、莫奈的材料增添了文章的人文气息,倒数第二段的拐杖的比喻,使得观点更加形象易懂。
如果语言表达更准确、流畅,效果会更好。
●[定量评价]【内容(满分25)】一等审题+立意+内容+情感:24【表达(满分25)】一等文体+结构+语言+书写:23【发展等级(满分10)】一等内涵+文采+创意:9【总分】56●二类标卷◆升格展台▲原作亮相常识与我同行广东一考生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用材料开头,虽保险,却无创意)从小我们就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
有时通过各种媒体民接受各种信息、技术。
我们都有了一定解决生活中一些难题的常识。
但我们还是会犯各种常识的错误。
(句子层次不清,逻辑混乱,导致整个语段中心内容不突出,表达不通畅。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常识告诉我们烧菜时油着火了,在马上盖上锅盖或用湿布扑灭而不应往油里泼水。
屋里着火了,我们应用湿布捂着嘴巴,蹲下身来走,而不是乱跑一通……虽知而难行。
(事例倒生活化,的确堪称“常识”,但,就此得出“虽易知而难行”的结论还太牵强。
)在一次烧菜中,不小心锅里着火了,我这时看到了火,心里一慌,马上拿起水往锅里泼。
这时,火烧得更厉害了,我不知所措,不知怎么是好,心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冷静一下,我想应该是用锅盖上,之后火就灭了。
虽然(人人都知道)油烧起来是不应用水泼的,这是一个常识,但遇到困难(改为“危机”更好)时,人们的理智往往会受到慌张、害怕情绪所影响。
(病句。
应把句中“所”改为“的”)。
明明懂得应怎样去做,但在那时,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此段对“难行”作了分析,得出了“情绪影响”的结论。
此结论只是一个点而已,不具备普遍性和典型意义。
此段应该生发开去,重点分析“常识易知而难行”的深层原因,并为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留下伏笔。
)在新闻中看到了一起公共汽车着火使25人死亡的视频。
在视频中,看到公交车不到一分钟火势就十分大,(典型的病句)这时,车上的人都拥到车门去(口),导致车门打不开,听到车上的人惊慌的惨叫,却还没有看到有人打破车窗逃生,人们只是一味的堵在车门上,导致车上25人死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此段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在我看到视频时,我在想,他们应该打破窗户逃走,而不是在那里惊慌乱叫。
但想深一点,他闪身处在那危险的地方,往往由惊慌的情绪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有常识却没有实行措施,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面对危险抓紧逃命不也是常识吗?当“常识”之间互相打架了,怎么办?)常识须推陈出新。
(此处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使全文头重脚轻,结构明显不对称)以前认为地震到来,应立刻逃到桌子下,而经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都明白,地震到了应利用有限的时间逃跑,跑不了,才藏在桌子下,保护自已,这是实践和实验告诉我们的常识,社会不断变化,常识也要与时俱进。
(结论生硬,不会分析。
)虽有常识更需要有遇事冷静的心态。
(紧承这一段,怎么又得出第一个分论点的结论?况且,又是个病句。
)有时遇到事情,不是因不会(或)不知道而做不好,常常是因为人们的惊慌、紧张使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要保持冷静。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我们要用常识加上冷静灵活的思维去应对。
(结论没有覆盖全文的整体构思)★考场得分基础等级35分╈发展能力等级5分=40分▲升格作文常识与我同行从小我们就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又通过各种媒体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
渐渐地我们都有了解决生活难题的常识。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常识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蒙骗”了我们眼睛,让我们犯下“常识”性的错误。
生活的实际中,知常识容易,行常识难,有所创造,灵活地利用常识尤其难啊!在一次烧菜中,不小心锅里着火了,我这时心里一慌,马上端起水往锅里泼。
结果,火没有浇灭,反倒烧得更加厉害。
我不知所措,不知怎么是好,心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等我冷静一下,我才想起应该是用锅盖盖上上火,这样终于被灭掉。
其实,我有用锅盖灭火的常识,也有水能灭火的常识。
可是,关键的时候,惊慌失措,水能灭火的常识欺骗了我,忽略另一个基本常识——用水浇油火,等于火上浇油啊!同样,过马路看红路灯,这是常识,可偏偏有人喜欢闯红灯;考试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是常识,可偏偏有人喜欢作弊;当官的要为民做主,这是常识,可就是有人喜欢把官职当作赚钱的工具。
不是人们不知道这些常识,是因为心理的、道德的、思想的东西遮蔽了人们的眼睛。
本来是人之常情、常理的东西,在他那里与世俗反倒格格不入。
真是常识易知而难行!遵行常识不易,推陈出新地利用常识更不易。
事情是发展的,认识也应不断变化。
常识也可能过时,对常识的利用应该灵活变化。
但因为有旧的观念在,旧的习惯在,旧的体制在,旧的势力在,想轻易的改变常识为大胆尝试,那实在太难了!以前认为地震来了,应立刻逃到桌子下,这样才安全。
而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都明白,地震来了应利用有限的时间迅速逃生,逃到外面才是最安全的。
跑不了,才藏在桌子下,保护自已。
四川那位最牛的校长用他的实践诠释了这个道理。
可惜,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因此,让那么多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实践和实验告诉我们的常识,社会不断变化,常识也要与时俱进。
违背常识可能就是违背规律,违背法律;过分地依赖常识也可能让人陷入藩篱而不能自拔。
我们与常识同行,我们要做常识的主人。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8分╈发展能力等级8分=46分◆对比讲评★诊断报告原文问题如下:1、立意不慎鲜明,最核心的观点没有得到突出。
标题似乎在揭示思想,但是原文中还有两个分论点: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
原文更多在突出“常识虽易知而难行”这一条上,导致全文主题不鲜明。
2、结构不匀称。
原文在“常识虽易知而难行”上用了绝大多数的笔墨,直到结尾才匆匆提及“常识须推陈出新”。
全文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缺少结构的对称性。
3、作者整体构思的能力不够。
行文中缺少对整体构思的完整把握,文章内在条理和逻辑欠缺。
4、表达不清通。
因为语感的欠缺,思维逻辑性不够,整体把握能力不强,致使表达上显得过于零散,语段意识不强。
5、事例有余,分析不足。
作者不能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展开分析,只能在事例后强加生硬的结论。
★修改处方升格后的作文主要有这样一些改进:1、明确主题。
在“常识与我们同行”的涵盖下,将“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和“常识须推陈出新”融合在一起,确立:易知而难行,出新更难行的主题,这样主题集中明确,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材料。
2、调整结构。
将一、二段颠倒位置,从生活实际切入,之后用原文第一段承接,提出论点。
这样在条理上更顺理成章。
改变原文头重脚轻的毛病,增加“出新更难行”的的分量,使内容更充实,结构也匀称。
3、增加材料。
在原文事例基础上适当拓展,使点成面,一方面让论据更充分,一方面强化分析的成分,突出说理的特征。
4、润色语言。
原文中不通顺的语言较多,做适当润色。
句群中语言的衔接、过渡和照应缺乏,做适当调整,力求表达清通一些。
题目:“常识”●三类标卷升格◆升格展台▲原作亮相爱,是一种常识广东一考生爱,无处不在,它会繁衍。
有时会在血红的心脏上如病毒一般快速滋生。
第一个人都认为爱是困难的,伟大的,甚至是难以攀登的。
但我告诉你,爱只是一种常识。
(该段逻辑混乱,立论点不明,作者的本意想说爱并不那么难以攀登,那么遥远,而是很普通的。
说清此意,点到为止,就与后文相联系了。
比喻句“在血红的心脏上如病毒一般快速滋生”,喻体的感情色彩偏离文本,删去!)爱是一种常识,那里需要爱那里就有爱。
刹那间,地动山摇,校舍倾地而倒,雨水倾盆而下,黑暗的大地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悲恸的哀唤。